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角度谈节约型校园建设

时间:2022-03-27 07:18:39

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角度谈节约型校园建设

摘要: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校园土地使用、校园规划、新校舍建设等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点工程。本文结合进行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实践,分析了中国目前校园规划理论及其建筑设计。试图从校园规划设计、单体建筑设计方面探索节约型校园建设情况。

关键词: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校园建设

一、目前节约型校园建设注重的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更新,也促进校园规划设计观念的改变,对大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更新的要求。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是校方和规划设计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

1.注重交往空间和环境的整体设计

为了顺应教育内涵的变化,新校园规划设计应着重加强校园交往空间设计,在校园内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和思考的场所,并通过各种层次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设计师的关注焦点从仅仅注重建筑的单体结构转换到建筑与环境上来,把校园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实现规划、建筑、景观的整体化设计,创造“建筑之间和谐一致而不失各自的特色,建筑与环境相互呼应,融为一体”的整体校园形象。在这里,建筑只是主角之一,作为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强化群体空间场所的感染力,加强环境和空间特色的创造。

2.注重校园中心区规划设计,使之成为个性鲜明,有凝聚力的共享空间

在校园交往空间中,校园中心往往是处在主入口,主轴线上,由主体建筑,主要空间和主要景观组成,是学校的行政教学中心,人流交往中心,资源信息及景观中心,是整个校园的资源共享和环境共享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校园的形象,统帅整个校园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校园中心区设计是学校设计的重中之重。

3.建筑集中化、综合化

建筑集中化、综合化是当今校园建筑发展趋势之一,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界,集合教学研究空间,集合信息传输、贮存管理等系统使之集中化、集体化。减少资源重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变分散为集中使之共享、公用。

4.自然与建筑的和谐

一个全新的校园建设必然给生态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环境也对校园的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地形,使建筑与地形巧妙结合,融于山水自然环境中。

5.注重校园的地域性、文化性及个性创造

校园的地域性、文化性及个性是校园场所精神的实质,是师生们对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对于全新的校园尤为重要。没有地域性,文化性与个性,校园建筑与环境将显得苍白无力。大学校园内交通组织的重点应是确保步行系统流线的顺畅和便捷。从生活区到教学区“三点一线”之间的人流是主要人流,要设有足够宽的道路以满足人流交通。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要有科学的规划

校园规划是高校校园建设重要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建设未动,规划设计要先行”。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视角,校园规划是具有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持久性作用的关键措施。校园建设的科学规划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最重要措施。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以强化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确定校园建设规模,不能一味规模求大,攀比成风,应注重土地的使用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校园建筑宜向“低密、高容、立体化”发展。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和地下发展,是一个较好的对策。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和教学秩序,才能做到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规划。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 ,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资源的共享使用及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适合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区规划严格遵循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原则,将全校的教学、居住、餐饮、娱乐等活动分项集中、分区而治,各组团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拥有资源的共享性。校园规划中集中建筑用地的布置,使得新校区拥有大量的绿地,成为园林化校园的典范。

2.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

校园规划中,应尊重自然,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充分结合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做足生态文章。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原有生态相融,构筑校园生态系统[4]。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形象环境和行为环境有机结合,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应避免兴建大面积的人工湖,避免过多挖池堆山、制造人工景观。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植被、水系、地形地貌。同时生态化的校园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主题,要考虑校园发展的动态变化,创造一个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

3.资源共享,注重城市空间互动

节约型社会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学校园内的资源应适应大学社会开放化的要求,充分开发开放,力求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在规划设计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在满通组织、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公共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文化、体育、绿化景观等设施可以为整个城市所借用。

三、要有合理的建筑设计

大学建筑是教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构成校园硬件环境的主要因素。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其形象性的标志以回归绿色设计和纯净形式为优,以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为主,应摒弃虚假造作形式,遵循“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原则,校园建筑设计以建设低耗能、超低耗能和绿色建筑为主要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等为重点,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新观念、新精神融入建筑设计每一个细部。

1.单体建筑的建筑外形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应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要目的,又要顾及它的教育功能。建筑立面宜庄重典雅、朴素大方、经济适用,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建筑节能的要求。尽量少使用玻璃幕墙等耗能材料,采用有效的墙体保温材料,以降低能耗。单体设计中应以自然采光与通风为主,既可以形成舒适的学习环境,又可以节约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投入资金。

2.加强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保持合理的照度;加大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力度,建设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

3.建筑设计中应加大新节能产品及新工艺的应用。实施结构保温节能、智能化设计、太阳能利用等方法,开发利用新型和可再生能源。

结束语

资源利用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还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明均.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19-21.

[2] 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世界建筑,2004,(09):76-79.

[3] 张 清,夏 青. 大学校园规划探索[J].天津大学学报,2004,(6):106-108.

[4] 沈 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 建筑学报,2005,(3):31-33.

上一篇: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与规避 下一篇:浅谈市政桥梁工程钢管柱贝雷梁支架体系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