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时间:2022-03-27 07:11:01

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水是连接土壤—作物—大气这一系统的介质,水在吸收、输导和蒸腾的过程中把土壤、作物、大气联系在一起。对于作物生产来说,水的收支平衡是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键词:作物;需水量;需水临界期;旱涝危害;防御

中图分类号:S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205-1

1 作物对水的反应

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在潮湿的土壤中,作物根系不发达,生长缓慢,分布于浅层;土壤干燥,作物根系下扎,伸展致深层。作物水分低于需要量,则萎蔫,生长停滞,以致枯萎;高于需要量,根系缺氧、窒息、最后死亡。只有土壤水分适宜,根系吸水和叶片蒸腾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在田间作物中,除了水稻要求有一定的水层,属于湿生性作物外,多数要求水湿条件适中是中生性的。中生性作物的根系和输导系统比湿生性作物发达,以此来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中生性作物没有完整的通气组织,不能长期在积水、缺氧的土壤中生育。

中生性作物中,有的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略高一些,有的略低一些。豆类作物、马铃薯等的最适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禾谷类作物为60%~70%。土壤含水量低于最适值时,光合作用降低。各种作物光合作用开始降低时的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之百分数)分别为:水稻57%,大豆45%,大麦41%,花生32%。

分对作物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夏季高温、少雨,粮食作物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低温、多雨有利于籽粒中淀粉的形成。有专业学者在研究了世界小麦的化学成分之后指出,各干旱地区生产的小麦籽粒通常蛋白质含量高或者很高。有资料表明,在灌溉条件下,小麦的产量显著增加,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提高;但是蛋白质含量却有所降低。要想既增加粮食产量,又不降低其蛋白质含量,必须在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

2 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

2.1 作物的需水量

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表示。蒸腾系数是指作物每形成一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作物的蒸腾系数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需水量不一样,同一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种植,需水量也各异。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很多。第一是气象条件。大气干燥、气温高、风速大,蒸腾作用强,作物需水量多;反之则需水量少。第二是土壤条件。土壤肥沃或经施肥后,作物生长良好,干物质积累多,而水分蒸腾并不相应增加,因此需水量要比在瘠薄地上少些。有关研究证明,土壤中缺乏任何一种元素都会使需水量增加,尤以缺磷和缺氮时需水最多,缺钾、硫、镁次之,缺钙的影响最小。

2.2 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作物的一生中对水分的需要量大体上是生育前期和后期需水较少,中期因生长旺盛,需水较多。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需水临界期。在临界期内,若水分不足,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影响最大。例如,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是孕穗至抽穗期。在此时期内,植株体内代谢旺盛,细胞液浓度低,吸水能力小,抗旱能力弱。如果缺水,幼穗分化、授粉、受精、胚胎发育都受阻碍,最后造成减产。在作物生产实践中,确定作物的灌水时期和灌水数量,除了要考虑需水临界期这一个因素外,还应注意当地降水多少和土壤墒情好坏。

3 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其防御

3.1 抗旱作物和耐涝作物

旱灾是指长期持续无雨,又无灌溉和地下水补充,致使作物需水和土壤供水失去平衡,生长发育受阻。大气干旱常引起叶片暂时萎蔫,光合作用降低。土壤干旱则造成根毛死亡甚至根系干涸,地上叶片严重萎蔫。大田作物中比较抗旱的是糜子、谷子、高粱、甘薯、绿豆等。当然,我们说上述作物比较抗旱,只是指它们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干旱而有一定的产量,绝不是说它们不需要更多的水。相反,在雨水充沛的年份或灌溉条件下,它们的产量可以大幅度地增长。涝害是指长期持续阴雨,或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或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水分过剩,缺乏氧气,根系呼吸减弱,久而久之引起窒息、死亡。

作物种类不同,耐涝能力有高有低,现分述如下:耐涝作物。高粱如遭水淹,只要时间不长,且未没顶,就能有一定的收成。黑豆是洼地的保收作物。水稻最为喜水,不论生育前期或后期,只要水层未淹没及顶,总有一定的产量;一般作物。小麦幼苗不怕水,但拔节后很怕水淹。正如农谚所说“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玉米苗期及抽穗前怕水淹,抽穗后较耐涝。一般可忍受4~5天水淹;怕涝作物。棉花在现蕾至开花结铃盛期,受涝后蕾铃大量脱落,有“涝到多深,落到多高”的说法。甘薯淹水,蔓、块会腐烂。谷子是最怕涝的作物之一,抽穗前受涝不结实,抽穗后淹水,造成植株干枯。花生在开花下针前最怕涝。芝麻最不耐涝,地面过湿便易死亡。

3.2 旱害和涝害的防御

防御旱涝灾害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很多,就栽培措施而言,主要的有如下几项:有效地利用作物的抗旱性和耐涝性,根据旱涝发生的季节和地点,选择抗旱或耐涝的品种,实行适地适种。这样可以躲避或忍耐当地的旱涝条件;采用防旱保墒措施,秋季深翻,春季浅翻,耕后耙压,蓄水保墒。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水能力。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铜、硼,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也有保墒节水作用;实行高畦深沟耕作,降低地下水位,排除地面积水,增强土壤通气性,促进作物健壮生长。

作者简介:张凤珍(1967-),女,汉族,吉林镇赉人,中专学历,吉林省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水土流失现状分析研究 下一篇: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