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技术”教学目标达成四部曲

时间:2022-03-27 02:29:04

“设计与技术”教学目标达成四部曲

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技术教育并非是一门课程,而是作为一个核心思想融入在各科教学中的。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是科学技术教育主阵地,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科学中的技术教学将越来越被重视。当今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这个词语来形容,那么我们学校教育要教哪些,怎么教?很明显,光技术内容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如何发展自身技术的思想和一种培养自身创新技术能力的理念。本文,笔者即以《滑轮组》一课为例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设计与技术领域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大家共研。

对于《滑轮组》一课,学生对其作用的认识并不困难,通过实验基本能得出规律。那么难点在哪呢?笔者认为,其难点在对滑轮组的组装上。教参和一般教学设计都是让学生观察吊机上的滑轮组,然后将我们实验中所用的滑轮组装置介绍给学生认识,并告知学生这样的装置就是滑轮组。这样的灌输方式真的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滑轮组吗?于是在两个平行班中开展对比教学,在A班按照一般常规教学模式(直接给出滑轮组模型,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滑轮组作用上)进行教学。通过课堂作业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容乐观,作业本上的画线组装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一题,错的同学占三分之二以上。在B班让学生从滑轮的作用出发建构滑轮组概念开始进行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认识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不足后激发学生思考将它们的优点合二为一上。学生通过画图和实践后,不仅了解了滑轮组的概念和作用,还能摸索到组装规律:先装动滑轮,起省力作用,再通过一个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课堂作业反馈下来,全班只有个别几个学生不会画线组装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一题。效果远超A班。

造成这样不同教学效果的原因在哪呢? 小学科学中,对于常规知识一般都是提倡让学生建构概念的,那对于像滑轮组这样的简单组合装置呢?是否可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让他们建构组建呢?组装是个技术过程,建构则是个思维过程,前者是学生实验所需要的,后者则是让学生掌握前者的有效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让科学课中技术内容教育变得深而远呢?

一、舍近求远,重置教学结构

科学课中教学目标一大串,教师一般将重点放在实验数据的获得和结果的研讨上,为了节省时间,在实验装置的选择和组装方面往往是为学生代劳的。以《滑轮组》一课为例,原本的教学中是淡化组装滑轮组这一块的教学,以让学生观察和模仿组装,因此事后学生依旧不会自行组装。但是,会组装滑轮组是研究滑轮组作用实验的前提,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一项技术。所以在侧重技术与设计方面目标达成的课例中,要舍近求远,多花一些时间在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组装实验装备上。

《滑轮组》一课中,在出示和介绍滑轮组后让学生模仿组装只是传授了一项技术产品的内容,并没有提及这项机械产品的发现与产生,即没有涉及技术与设计层面的教育。但是在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后,设疑激发起他们思考将两种滑轮的优点汇集起来的方法,然后进行实践探索,这便成了技术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育。所以这一课需要舍近求远,在原本微小的环节上多花时间,重置教学结构,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的目的。至于教学结构的重置,可以先从营造要克服单个滑轮缺陷的技术氛围入手。

二、营造氛围,驱动探究任务

模仿发明者的研究过程是技术教育的一般方法,但是必须给学生营造有“奋斗目标”的氛围,这样学生的探究才是有方向、有动力的。在教学中,一个良好的探究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目标、方法等的暗示,让学生顺其道开展学习,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从而让思维获得一定层次的发展。

在《滑轮组》一课教学中,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有缺点,实际生活中单独使用一种装置无法满足人们省力又方便的要求,那么怎么办呢?如何将它们的优点整合起来,在省力的同时又方便呢?这个就是学生的探究情境,迫切需要克服单个滑轮的弊端,给生活生产带来真正的好处。看到教师提供的动滑轮和定滑轮,学生就有了最初的想法,将它们都用上,不就既省力又方便了吗?接下来便有了进一步的操作探究。经历怎样组合它们的反复实践后,发现规律,先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省力,再把手拉的这条线通过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从而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最后就剩下验证滑轮组的作用这个验证性实验了。

学生在任务的趋动下,亲身经历了这样的研究过程,对于滑轮组的组装脑海里必定会印象深刻。探究途中,都是学生自己在摸索的,其也必将经历疑惑、思索、突破等反复的颠簸,思维从而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在学生摸索的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如何让任务引领探究不偏不离地开展呢? 我们需要借助任务驱动卡,帮助学生有效开展探究。

三、借助卡片,保障有效探究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大人一样长时间专注地研究某一任务,所以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遇困难不知所措,放弃;遇烦琐环节退缩,放弃;遇枯燥不感兴趣,放弃……这时教师分身乏术,无法亲临每组进行指导,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提示卡,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在《滑轮组》这课中,学生在完成主要任务――掌握滑轮组以及了解它的作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困难1:如何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解决方法:在提示卡上针对这个问题提示学生,当你想省力地提升一个重物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不是用动滑轮?但是使用动滑轮还是需要向上拉不方便,这时你手拉着绳子有没有想到用这绳子绕过定滑轮?这样是不是改变用力的方向,方便我们拉了呢?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基本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摸索出组装滑轮组的方法来。又如困难2:滑轮组是否真的有既省力又方便的作用?解决方法:这时只要在提示卡上用语句提示学生去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一下即可,为了获得有效的数据,再提示学生多测几组数据,这样在解决学生心中对滑轮组作用疑惑的同时又轻松完成了教材所要求的任务――滑轮组作用实验记录表。在这一课中,有些学生还会遇到其他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在任务驱动提示卡上应该将这些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都编进去。虽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提示,但是为了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还是有必要将一些提示放入提示卡中。教师只要在发放提示卡时,提醒学生在真正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才能去求助提示卡,找相应提示语即可。

在任务驱动提示卡的细致指导下,一般学生均能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达到锻炼技术能力和发展探究思维的目标。如果还想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再提升一个层次,我们可以将学生探究使用的材料宽泛一些,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思考探索。

四、宽泛材料,提升思维层次

经历了在给定材料的情况下发明滑轮组这个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术创造感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是在探究能力方面,笔者认为还可以深挖下去。如《滑轮组》一课,教师先不是给一个动滑轮和定滑轮,而是给很多滑轮,在没有材料限定的情况下让学生研究设计一个在生活中能让我们省力又方便的机械,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层次就提升了。

当学生看到固定的材料后,他们的思维就已经被材料所局限了。固定的材料把思维纳入了一定的轨道,妨碍了想象的驰骋与思维的跃迁,将研究成果固化,禁锢了探究的深度。就像《滑轮组》一课,给学生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滑轮组的组装,再丰富的想象力其创意也就极限于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的组合。我们需要去掉这个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不提供固定材料,到时学生需要什么就让他们来拿什么,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

没有了局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更充分发挥。最后学生的研究结果中,可能是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的组合,也可能是两个定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的组合,还有可能是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的组合、三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的组合,等等。只要他们组装的滑轮组能带来省力和方便的作用,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的,比起只局限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的方式,学生的研究思路多样了,研究成果多种了,整个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延伸了,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术与设计能力的长远发展。

技术与设计能力与探究能力一样,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这两者有所区别,也有共通的地方。无论是知识内容的教学还是技术层面的教学,教学的原则和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建构知识和提升技术经验,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力的技术人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舍近求远,突出技术内容教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深入发展;借助卡片,促进探索有效开展;宽泛材料,放远学生能力发展。做好这四步,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的同时,促进他们在技术与设计领域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漾西小学 313008)

上一篇:《光电子器件》双语课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 下一篇:《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课程长风模式的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