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完善农村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监测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3-27 01:09:24

对建立完善农村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监测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传统的监测指标,建立完善了农村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4家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连续9个月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科学客观评价流动性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流动性;农村信用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8-0089-03

流动性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稳健经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改革进程的推进,全国性的大型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而中小法人机构特别是地方性的农村法人机构由于自身规模小、历史遗留问题多、资产质量状况低等诸多因素的存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还跟不上实践的需要。正确评价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流动性监测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流动性概念涵盖了三个要素:资金数量、成本和时间。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最新解释,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包括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金融机构持有的库存现金,是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基础。

(一)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主要规定。

自1996年开始实施流动性管理以来,我国在流动性监测方面主要有两个政策性文件。一是人民银行于1996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其中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评价有三个指标:(1)存贷款比例指标(≤75%);(2)中长期存贷款比例指标(≤120%);(3)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25%。二是2005年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对流动性指标作了修改,设立了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三个指标。如流动性比例不应低于25%、核心负债比例不应低于60%等。

(二)农村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评价的现状。

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评价仍参照商业银行标准,并未设置专门性综合指标。目前人民银行对其流动性状况判断参考指标较为零散,主要有存贷款、涉农贷款占比和备付情况等等,基本体现了及时监测支付能力和货币信贷政策的指导性要求。如对涉农贷款比例及时监测,结合差别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可以有效体现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政策导向。但同时由于农村法人机构有其特殊性,原有的监测体系不能全面、恰当地体现被监测机构的总体支付情况。总体看,相对全国性或区域性银行机构,各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且机构间差异较大;参与金融市场程度不一,能力总体较弱;不良率相对偏高;存在省联社的行业管理等等方面情况,流动性监测体系还存在针对性不强、涵盖面较窄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一)设计思路

按照“实事求是、合理定位、差别管理”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兼顾流动性和盈利性、安全性,通过权重(分值)体现政策的导向性,重视综合因素在流动性管理中的作用。

(二)指标体系设置具体情况

指标体系分三个层次,先根据财务报表数据,计算下面的指标1-17;然后根据表1的分值,计算出评价流动性状况的得分;最后根据表2的预警评价指标,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做出总体判断。

评价指标分为五大类共17个指标,分别是:

1、日常流动性指标。

指标1:流动性负缺口出现次数。

资产负债流动性缺口,就是将银行现有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到期日划分流动性强弱,并将同等流动性的资产和负债相互抵扣计算各到期日的流动性差额,即缺口。当同等流动性的资产方大于负债方时,在到期日现金流入资产回收将大于现金流出偿付债务,表现为正缺口;当同等流动性的资产方小于负债方时,在到期日现金流入资产回收将小于现金流出偿付债务,表现为负缺口。本指标体系选择3个月内、6个月内、1年内三个档期的流动性缺口进行评价。例如:某银行3个月内、6个月内均为负缺口,1年内为正缺口,则当期该银行出现负缺口次数为2。

容易直观判断出银行的资金松紧状况。而如果将原有的拆入资金比例、拆出资金比例合为一体,可以更容易地看出相关的流动性状况。

由于部分中小法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可通过市场融资补充流动性,可设定指标:

2、评价和预警方法。

为了直观地评价和预报不同等级的流动性状况,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表示正常、关注、警戒、危机等流动性风险预警等级。其中蓝色代表状态正常,表示流动性状况稳定,有适度的流动性。黄色代表低度风险警戒,表示指标显示存在流动性趋紧的态势,但在可控范围内。橙色代表中度风险警戒,表示近期内指标存在相当的流动性问题。红色代表重度风险警戒,表示短期内流动性将要或者已出现流动性危机。

下表给出了预警信号的划分范围。

三、对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为了检测本指标体系的实际效果,我们以4家农村法人金融机构(A、B、C、D)为样本,以2007年1-9月为观察时段,在得出评价分值的基础上,进行与传统监测值、样本问卷调查的三类数据的相互验证。实际验测表明,某机构的流动性评分状况与传统的监测及该机构自身评判吻合率在95%以上,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四、新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认为本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有部分数据的取得和参考值确定存在一定困难等等,主要是:

1.当前农村信用社信息化水平相对偏低,个别数据难于及时取得,可能对结论有一定影响。

2.存放省级机构的备付金,受参与市场情况不一等因素影响,各机构并未用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每家信用社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清算备付率参考值。

3.由于金融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集中体现在金融体系中,该体系设置未能体现经济环境或金融体系有关异常情况,而只是在一般情况下对此类机构的流动性进行评价。如果出现一些非常规情况,比如,支付体系因为某些“瑕疵”致使资金不能及时清算,需要排队完成清算时,资金拆出方可能不能按时收回资金,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问题,增加不确定因素。

流动性状况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从各国经验以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很少有单个指标能准确判断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因此,该指标体系所得出的定量评价指标,还需与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定性的综合分析,以得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精确判断。

上一篇: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缺失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热钱”流入中国的套利机制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