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蓬舟”

时间:2022-03-27 12:16:13

“桂花”“蓬舟”

在古代诗文中,有些普通词语,若按字面涵义,原本并不难于理解,但经学者们一解释,反而变得复杂难懂了。这种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偶有发现,姑举此类名家小疵二例,稍作说明。

一、 “桂花”未必是“月华”

唐代王维有首五言绝句《皇甫岳云溪杂题・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首句中的“桂花”,在高校文科教材《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注云:“古代神话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桂花,即月华。花、华同。”

桂花,可以用作月的代称,朱注的说法原本是有根据的。但置于王维这首具体的诗句中,就未必代称“月华”了。按朱注的说法,首句已言“月光照亮了大地”,第三句再言“月出惊山鸟”,区区20字的绝句,两次言“月”,不仅重复累赘,更且先后倒置,有违章法。大诗人王维,应不会有此败笔。

在朱注中,也许认为“八月桂花开”,春天何来桂花?殊不知桂的种类很多,常见秋季开花的是“丹桂”,另外还有肉桂、月桂等,开花就不限于秋季了。如梁代范云《咏桂诗》云:“南中有八树,繁华(花)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所咏之桂,民间又称之为“四季桂”。南京中山陵园区内,所植之桂,有春季开花的,南京人又习称之为“春桂”。

值得考虑的是,桂木多见于淮河以南地区,黄河以北地区则难以见到。皇甫岳的云溪山庄,位于何处,今虽不可考,但据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其余四首诗所描述内容可知,云溪山庄内,有“红莲”“绿萍”“鸬鹚”等风物,自然也应当有“桂花”了。

二、 “蓬舟”即“篷舟”

宋代李清照《渔家傲》词“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句中的“蓬舟”,常见的解释有两种:唐圭璋、潘君昭、曹济平《唐宋词选注》释作“开往蓬莱的船”,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释作“状如飞蓬之舟”。二注置于李词,似乎都能讲得通。但唐注以“蓬”作船名,略近似现代客轮航班之称,既不见于古代的现实生活,也不见于神话传说,有涉附会之嫌;徐注以“飞蓬”作喻,殊不知枯后根断而遇风飞旋的蓬草,在文学作品中从来不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况且二注都没有标举书证,李的“蓬舟”,则成孤例,所以都不足为训。

其实李清照笔下的“蓬舟”,即“篷舟”,“蓬”同“篷”,并无太多的深意。这种通假的说法,也并不是李清照的首创。西蜀花间词人李,就好以“蓬”代“篷”。如其词《南乡子》:“谁同醉,缆却扁舟蓬底睡。”又如《渔歌子》:“水为乡,蓬作舍。”

值得注意的是,“蓬”通“篷”,而“篷”作为船上的设备,则有三种:一指船篷,状如居室,可供坐卧,遮日晒,避风雨,如唐代温庭筠《西江上送渔父》诗“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二指篷盖,习称“蓬布”,用以遮盖船上货物,如现代剧作家洪琛《开船锣》“开了船,他们会张盖布蓬的”;三指篷帆,即船帆,如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徐盛见前船无篷,只顾赶去。”正因为这些指意,所以古代诗文中,又往往直接用“篷”指代船,如唐代钱起《送张管书记》诗:“河广篷难度,天遥雁渐低。”前蜀韦庄《润州显济阁晓望》诗:“一篷何处客,吟凭钓鱼舟。”

综上所述,依据李清照词意,句前有“风休住”;又“三山”,即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按《史记・封禅书》:“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去”。据此可知,这“蓬”当与“风”有关,故李清照笔下的“蓬舟”,是篷船,同时也是帆船。

上一篇:形近字辨析 下一篇:交流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