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及景教音乐在唐展原因的思考

时间:2022-03-26 06:19:47

景教及景教音乐在唐展原因的思考

【摘要】基督教最初传人中国是在3、4世纪。唐至宋元时期,中国和西方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迅猛高涨,5世纪由聂斯托利派传人的景教,使基督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并盛行了大约200多年。景教音乐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笔者希望通过收集的资料来探讨景教及其音乐在中国流传以及能够得到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 景教 发展

一、景教传入历史背景

继两汉帝国之后,唐王朝再一次使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获得振兴,成为屹立世界的东方封建制帝国。这也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极盛时期。由于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国事的强盛,中国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从条件和实力上看都是十分优越和突出的。

唐代的统治阶级对各种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而宗教就是其最突出表现的方面之一。伴随着中西方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除了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佛教外,又相继传来了一系列其他的教派,而“景教”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5世纪,以罗马帝国东部的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基督教东派教会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两派:亚历山大里亚(地名,在尼罗河三角洲)和另一派安提阿(在今土尔其安塔基亚),斗争的结果是亚历山大里亚派胜利。另一派安提阿派的领袖聂斯脱利(Nestorlus,约380-451),主张“二性二位”学说,即认为神性本体附于人性本体,而反对“上帝一位论”的主张,认为玛利亚仅为基督的肉身之母而非上帝之母。这种强调耶稣人性的观点一提出,立刻引起以亚历山大主教和罗马主教为首正统派的坚决反对,并且在431年的以佛所宗教会议上被斥为异端,聂斯脱利被流放到埃及,其信徒和追随者也受到多次残酷迫害,迫使大批聂斯脱利派信徒逃亡中东和波斯,他们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布道,并在波斯受到宽待和保护。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聂斯脱利派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等经波斯来到都城长安,收到唐太宗礼遇,译经传教,他们的教派被称为景教。三年后在长安建寺庙,被称作波斯寺,教士达到二十多人。不久,太宗又下令有关部门将皇帝的肖像摹画于新建的波斯寺墙壁上,史料记载的“天姿彩,英朗景门”,景教僧旅当时的喜悦之情在这里可见一斑。唐高宗时期,尊称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于是景教得以在中国其他地方得到陆续的发展,在这之后的高宗时又令诸州至寺。玄宗天宝四年(745年)令两京及诸府、郡波斯寺改为大秦寺。由此可以推断,景教的传播和分布早已不是仅仅限于长安了。

二、景教在唐朝的传播和繁荣

景教留存至今的文献很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所立,现存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景教汉文典籍之首。著名的天主教学者方豪撰写的《唐代景教史稿》描述此碑时说道:“被顶有额作盘龙状,中镌十字……十字下题大秦景教联系中国碑九字,分列三行,碑下有龟承之。碑身上窄下广,上薄下厚。”碑文详细记叙了景教自635年以来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碑文中有“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的记载也充分体现了景教传播的范围非常广泛。

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了唐代景教的少量文献,如《序听迷诗所经》、《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一神论》、《志玄安乐经》、《大秦景教宣元本经》等六种,这些文献都比较短小,多则数千字,少则几百字。

《序听迷诗所经》是景教经典中最为古老的一种,“序听”即“序聪”,也就是唐代人所说的耶稣:“迷诗所”应当为“迷诗诃”的音译,也就是救世主弥赛亚。而景净所译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中的“三威”,即基督教的上帝圣三――圣父、圣子和圣灵(文中提到的慈父、明子和劲风王)“蒙度”含有得蒙救赎的意义,《三威蒙度赞》也就是教会现在经常使用的《荣归主赞》或《荣福颂》的唐代汉译本。据资料考证,《大秦景教大圣通真法归赞》和《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样,均为赞美诗,虽然这两首赞美诗的曲谱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在当时也没有关于赞美诗传唱的记录,但是可以从《荣归主赞》的曲调和《三威蒙度赞》的歌词特点“七言,有韵律”来推测,这些赞美诗是有曲调并且很有可能被演唱出来,成为在耶稣“显荣节”庆典时信徒们所唱的赞美诗。

因为如果加上曲调来演唱这些经文,可以大大加快它们的传播速度:并且,如果我们根据那一时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文内容来分析:其中引用《易经》30处,《诗经》30处,《春秋》20处,涉及其他经书约150处,史书100于处,子书30处……可见当时景教的传教士为了传教费尽心机,从文字功底上看,作者中西方语言都十分精通,并且煞费苦心的研究和使用中国古代经典,来为自己的教派传教。由此推测,若是把这些经文和赞美诗翻译成人们简单易懂的汉文来传唱,就降低了人们理解其内容的难度,从而有利于景教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符合景教在唐朝如此繁盛的事实。

三、景教发展的原因探讨

景教自唐太宗时传入,中间经过高宗,玄宗一直到代宗时期,始终受到帝王和朝廷僚臣的尊重。景教为什么能在唐朝如此广泛的得到传播和发展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朝统治阶级本身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唐朝是中国的历史上国势最辉煌鼎盛的时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和波斯的交往就比较密切,到了唐朝,两国的外交关系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大量波斯的商人和使臣居住在中国。唐朝初年,朝廷奉行“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政策,使国家安定,贸易昌盛。唐太宗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使中国已有的教派都得到重视和发展,外来的宗教如从波斯传来的三大宗教之一的“景教”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据《唐会要》第49卷记载,阿罗本抵长安三年后(即唐贞观十二年七月),唐太宗颁布诏书:“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从次看出唐初统治阶级的开明,他们经过考察景教的教义,觉得对人对事物都有好处,应当传播给天下百姓。

其次,景教自身顺应唐统治阶级的转变。景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必然要求唐朝的统治阶级给予保护和支持,而景教本身也是做出了一些方面的调整,比如吸收儒家传统的忠君思想,为当朝的皇帝歌功颂德,依附朝廷,争取他们的恩惠,以求生存和发展。《景教碑》对太宗,德宗等五位皇帝逐一赞美,称“太宗文皇帝,光华君运,明圣临人”;称玄宗“宠赉比南山峻极,沛泽与东海齐深”;代宗“善于体察天意,故天下昌盛”;等等。还有《序听迷诗所经>中记载有。圣上皆神生今世”的观念,很明显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基督教是没有的,却是儒家的思想和观点,这也明显的看出是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后顺应自身发展的表现。由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看 出,景教只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存在和发展,否则就很可能被迫害和排挤,从而聂斯托利来到中国适应中国统治阶级的做法是必然的。

再次,借用人们熟悉的教派概念和语言来推广景教自身。景教传入中国时,佛教和道教非常盛行,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宗教基础和地位。李氏宗室称与老子为一家,历代尊崇老子,保护道教,但是佛教也被统治阶级推宠,在太宗时期就曾派遣玄奘去西域取经。从景教的文献中可以发现不少与道教和佛教有相似之处的行文形式,例如《景教碑》中的“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还有《序听迷诗所经》中的“天尊先遣众生礼诸天佛”,以及《志玄安乐经》中的“无求无为,则能清能净,则能悟能证”,“无欲无为离诸染境,入诸净源”等等,此外,从景教的文献和史书中也可以发现大量的佛教和道教概念,如“诗”,“僧”,“佛事”,“功德”、“阿罗诃”(上帝)。“佛”、“天尊”(上帝)、“世尊”(耶稣),“净风”(圣灵)、“三一妙身”(三位一体)、“佛法”(戒律),“迷诗诃”(弥赛亚),“上德”(主教)、“娑殚”(撒旦)、“阎罗王”(魔鬼)……教徒们用这些术语来表达景教的概念。还有一点,史书上记载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和鲁布鲁克一样不是很能理解聂斯托利教的赞美诗,也很有可能是由于景教教派音乐为适应本身的发展壮大而逐渐的中国化的缘故。

最后,教派本身的教规比较完善和健康,容易让大多数人人所接受。据考证,景教教徒每天诵经七次,七天举行一次礼拜活动,举行洗礼和礼拜时要手持十字架。景教教土大多是叙利亚人和波斯人,除了主教以外都可以结婚,教土们都削顶留须,不豢养奴婢,不聚敛钱财,劝人慈悲爱人、济世行善,政治谦逊,待人友好平等。这些都说明了这是一个积极向上而且健康的教派,符合人们的道德准则,再加上经教徒多为留居在唐朝的西域商人和少数贵族,他们擅长商业和其他职业,如行医,手工业等,所以也为教派有很大范围的宣传,为教派的传教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唐代文化博大包容的特征,对外来精神层面的文明和文化都勇于接纳和吸收,从而使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唐代的景教等外来教派也都因为顺应了时代的变化潮流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给予给中华文化一定的冲击。

如今,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基督教。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说明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必定会给各种健康的文化提供肥沃的土壤,希望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在我国的传播能够继续稳定发展,营造出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

上一篇:偶像抢滩“韩”气逼人 下一篇:试论句群分析在播音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