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势与教育对策分析

时间:2022-03-26 12:35:29

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势与教育对策分析

摘 要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向大众的普及、高校的扩招以及社会就业结果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高校毕业生,尤其是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是困扰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本文以一名高校教师的视角,对当前就业态势和成因进

行分析,并就学生心理教育和学校教育指导的具体举措进行阐述,浅析应对策略,以期对扭转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局有所裨

益。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态势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76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Education Strategy Analysis

FU Wei, HOU Jing, RAO Xin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Jiangsu

2124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publ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and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in universities, college graduates, especially

graduates of vocational high tertiary institutions are plagued by the current difficult employ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real big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perspective of a college teachers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laborate on specific measur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school education guidance, coping strategies,

with a view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benefit dilemma.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education strategy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普及以及当今社会就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高校

毕业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在各大高校中都存在。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毕业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调整

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迎接人生的重要挑战变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学校来说,在学生平时的专业学习之外,通过

设置相关就业课程,并在课业之余,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就创业社会实践,提前适应社会,务实地提炼经验自我锻炼,就变得意

义重大而深远。

1 就业形势分析

来自教育部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到

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了727万,记录一再刷新,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据

《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界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

少7.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

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能够

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

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导致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成因分析

2.1 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向大众的普及,高校不断扩招。自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据统计2010年毕

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严峻的就业压力

迫使大学生考研。在一项“你认为考研人数历年上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的网络民意调查中,82.6%的网友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考研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是其主要原因。而越来越多的人考研,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进入到市场,又造成了学历贬值,给本科及以

下待就业学生造成了压力,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对提升我们国家整体教育水平以及发展科学教育来

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决定性的影响。

2.2 毕业生就业观存在误区

高校毕业生因接受了较长时间的科学教育,很容易通过外在和内在原因形成一种自我暗示,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过早进行定位

,在此基础上树立的就业观建立在过高的心理期望之上,往往与市场脱节。这一点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可以得到印证,大

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

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这70%中主要是选择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

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其中自主创业的比例只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

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是应届

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对于敏感的就业待遇问题,常听到身边的学生讲“低于3000元的坚决不干”,

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可以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体现在学生就业

空间和层次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上。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

家的共同富裕。

2.3 传统教育机制弊端凸显

我们的传统教育机制本身存在很多的问题,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容易出现“一时脑热”的现象。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

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分析,也疏于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

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笔者在工作中也常听到学生反映,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

,而且为数不少。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思考,并进一步着力改变的重要方面。

3 教育对策分析――多措并举,正确引导

3.1 准确定位,客观认识自己

针对就业中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大学生首先应有客观分析和认识自我的勇气,明确充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证先就

业的顺利。此外,通过心理测量、职业实践等方式确立一个相对清晰和客观的自我概念,客观地评价自己,勇于承认自己与他

人之间的差异和不足,并且尊重这种差异进而努力改造和提升自己,相信自己能够独立,接受社会的考验。那么,即便毕业后

的初次就业条件有限,也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进而追求更高的岗位,可以说正确的定位对每一名待

就业的学生来说都非常关键。

3.2 调整心态,摆脱依赖心理

在实现就业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学生都应做到适时调整心态,摆脱依赖心理,力求独立。也就是说,在就业问题上不等

、不靠、不依赖。实践中,笔者发现现在仍然有不少同学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等学校、等家长,甚至一心回避害怕面对,依赖心

理很重,这是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的。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凭借个人能力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

。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可以提供帮助,但绝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每一名待就业的学生,如果缺乏这方面的

思想准备,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和积累自己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即使依靠学校或家庭的帮助找工作,也是很难适应工

作,因为就业后的发展是比就业本身更为严峻的考验。

3.3 更新观念,顺利实现初就业

我们的学生应确立实现及时就业的观念。实践中,有些同学因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有等一等、拖一拖的想法。部分家长也

觉得家里不指望孩子挣钱,在家待一段时间再看的心态。其实,长期待业是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非常不利的状态,也是

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态度。学生毕业后如不能尽快实现就业,很容易导致其与社会发展脱节和自身知识、能力的迅速弱化。正如

近日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时指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

,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对于一名青年人来说,毕业后的几年无疑是对其个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阶段,应通过

各种方式实现自己的初次就业,并通过今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升以及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发展。

3.4 善于出击,增强就业竞争力

孔夫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说不要发愁没有职位,愁的是你没有从事这个职位的能力。这也是印证了这个道理,简

言之我们的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主动出击,利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广

开渠道,多方争取,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利用平时的课业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着力打造自己的技能,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就业后,能实实在在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将平时所学迅速转变为生产力,以自己的踏实付出赢

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也为自己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博取机遇!

3.5 积极应对,高校正确教育引导

面对愈演愈烈的高校毕业生市场竞争形势,学校应主动介入,加强教育引导。如开设就创业课程和设置高校心理教师,以便及

时发现和解决准毕业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此外,可以学校社团为抓手,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院还在校内

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这既方便了院内师生的生活,又通过一个新的渠道使得学生在课业之余,又能利用自己所学为师生服务

,既收获了信心,又使自己得到切实的锻炼。

4 结语

在天津考察时要求社会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

转换能力。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但是对学生多年学业的综合检验,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社会历程的重要起点,

实现学生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重要支撑。

对于高校而言,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密切关联。我们应按照的指示,就学生就业难问

题积极应对、深入分析、寻求突破,学生在校期间,在办好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需重视学生就业实践课程的普及,并着力

做好学生就业心理工作,鼓励学生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最大意义上促进大学生就业,这是我们学校的重大社会责任所在,也是

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09.

上一篇:基于社交平台的大学生小微企业创业实践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