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4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3-25 10:45:59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42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对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酮替芬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共收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3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给予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酮替芬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给予酮替酚联合盐酸丙卡特罗进行治疗,且两组患儿治疗后均获半年以上随访。对所有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其包括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后不良反应以及半年内复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孟鲁司特钠;酮替芬;盐酸丙卡特罗

作者单位:835000 新疆伊宁市农四师医院儿科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又叫过敏型哮喘或隐匿性哮喘,属一种较特殊类型的哮喘病症。本院就探讨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酮替芬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特就对近年来收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进行了专项研究工作,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共收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3例,其中男52例,女31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52±32)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助组制定的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且排除有先心病、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等严重疾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给予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酮替芬进行治疗;其具体为,3~5岁患儿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 mg,6~11岁患儿每晚口服5 mg。且每日给予联合口服酮替芬, 3~6岁患儿,按每日每公斤体重005 mg口服;6~11岁患儿每次05 mg,口服2次/d。

对照组患儿采用给予酮替酚联合盐酸丙卡特罗进行治疗,具体为:患儿盐酸丙卡特罗用药剂量为125 μg(kg?次),2次/d,待咳嗽症状消失后停用。酮替芬用法同观察组。

所有两组患儿均进行3个月治疗,且治疗后均获半年以上随访。对所有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其包括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后不良反应以及半年内复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及疗效判定:根据记录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入院治疗后各项常规检查结果体现患儿身体肺、肝、肾等情况。且随访半年后观察复况。疗效判定为,显效:经治疗后症状在1周内消失,且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症状在1周内缓解,并在1个月内消失,且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其患儿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结果以(x±s)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及t检验,且以P

2 结果

通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差异(P

表1 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消失时间及治疗有效率比较(x±s

3 讨论

小儿咳嗽,是比较常见的儿童病症,通常在儿童患有呼吸道感染及肺部病症时出现。治疗上采用抗生素多能治愈。但是也会有使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发生,此类状况多数就属于咳嗽变异性哮喘[1,2]。此病的发病机制与哮喘类似,但也跟感染、环境及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现今治疗上并无特效药物。孟鲁司特钠属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控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并且能防止与皮质激素相关的各种不良反应。酮替酚则是一类具有阻止过敏反应介质释放功能的抗变态反应药物,属临床上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更能起到有效缓解咳嗽哮喘症状的效果,且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更能降低受体的不敏感性和耐药性,其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治疗药物[3]。据本次专项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差异(P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酮替芬进行治疗,在具有较优秀临床疗效的同时,安全方便,且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相对较低。此方法不适为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正确有效的治疗手段,故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4.

[2] Jeff W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儿童哮喘治疗的良好选择第八届全国儿童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文集海口,2002,10:27.

[3] 徐岩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4例.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 :14581459.

上一篇: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 下一篇:小儿肺炎临床特点及心肌酶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