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声音观念的演变与演唱的选择

时间:2022-03-24 02:08:21

合唱声音观念的演变与演唱的选择

【摘要】 合唱是声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声音的观念与演唱方法的选择对于一个合唱团而言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本文从中西方合唱观念的演变过程探索合唱团在表演过程中如何选择最理想的演唱方法,同时提出在演唱中要不断追求多元化的歌唱理念。

【关键词】 合唱声音;观念;品格;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辞海》对声乐所下的定义是“声乐是音乐的一个大类。由人按词曲乐谱歌唱表演, 使人感受艺术效果。常带乐器伴奏。有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由此可见,合唱是声乐的一种表演形式。合唱最重要的是声音的表现能力,选择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先要有先进的合唱声音观念,确立和谐的合唱美学品格。

一、西方合唱声音的观念与品格

我们知道中国合唱的发展至今也不过百年;而西方合唱是从中世纪就开始了,至少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西方合唱伴随着教堂音乐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熟,西方合唱音乐与宗教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唱的演唱是信徒向上帝表达虔诚的信仰之音,所以演唱的发声方法始终保留着唱诗班的特点。由于宗教合唱一般在教堂或者音乐厅进行,不需要任何音响辅助手段,伴奏也只用管风琴,而且更多时候是演唱无伴奏合唱作品,所以,在歌唱方法上主要是高位置、直声、弱声演唱,演唱的声音表现轻柔优美、连贯、富有弹性,音色和谐统一又富有穿透力。西方合唱的声音演唱特点与天主教、东正教这两大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主教的合唱发声方法属于拉丁语系,其声音位置靠前,运用半声、弱声控制的演唱较多,演唱的地域从罗马到西欧及北欧;而东正教的合唱发声方法属于希腊语系,演唱的地域在东欧,主要是俄罗斯。

西方合唱最重要的时期是古典合唱,这里的古典合唱泛指15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的西方音乐,古典合唱最本质、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和谐。和谐这一美学观念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的哲学家、思想家通过对音乐探索,发现了数的和谐,进而建立起来的。西方音乐主要是多声部音乐,多声部音乐既有纵向的和弦结构,又有横向的和弦连接。纵向和弦结构中的和谐以及横向和弦连接中的和谐,正是西方古典美学中多样统一与对立统一的结合。正是这种纵向叠置和横向连接的和谐,形成了西方古典合唱中和谐这一美学观念的本质。因此,和谐既是西方合唱的根本,也是西方合唱的标志,是西方古典合唱的最本质、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二、中国合唱声音的观念与品格

中国的合唱来源于西方,中国早期的合唱音乐也是由西方教会的传教士传入中国。从中国第一首多声部合唱作品《春游》诞生以来,20世纪20、30年代的作曲家绝大多数都是在欧洲或日本留学后归国的,因此,在他们的创作中大多运用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巧。由于处于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合唱乃至整个音乐创作与音乐活动都是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紧相关联的,每个时期的合唱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发展与社会变革。整个20世纪的中国合唱是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社会需求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革命性的美学特征,合唱作品在题材内容方面一直是紧跟时展步伐的,因此合唱在演唱上讲究气势宏伟,具有战斗性的特征。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大都前往前苏联学习,当时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合唱也大多受俄罗斯美声学派的影响。合唱的表现内容与劳动人民的斗争及生活密切相关, 演唱多在广场、剧场或体育馆举行,同时讲究演唱时人数要多,音量要大,声音要整齐洪亮,情绪要饱满,演唱要有气势。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中国的合唱指挥工作者才开始慢慢了解西方的古典合唱音乐,在聆听西方合唱音乐作品的同时,对合唱的音响有了新的认识,审美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近年来,中国合唱开始了室内合唱的形式,无伴奏合唱逐渐多起来,西方古典合唱的和谐特征在中国合唱中逐渐体现出来。

三、当下中国合唱音色与演唱方法的选择

当下合唱的演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色呢?从近几年来举行的“中国合唱节”、“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合唱比赛”和“世界奥林匹克合唱比赛”来看,现在的合唱团在合唱的演唱方法上基本上有三种特点:第一种是纯粹的少数民族风格即所谓的原生态唱法,如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合唱、侗族大歌等等,这些演唱方法基本是不加雕琢,不用修饰,每个人都用自己天然的声音来演唱,演唱者都是本民族的合唱团,演唱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劳作的场面,质朴而纯真;第二种是群众歌咏的风格,如各地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演唱者大都是各行各业热爱唱歌的人,声音色彩响亮、雄壮和厚重,以抒发和宣泄自己的感情为主。在合唱演唱上以真声为主,以喊唱为主,这些演唱者基本上是群众业余合唱团;第三种是室内合唱,合唱在演唱上延续着西方古典合唱轻柔、抒情、优美、和谐的声音色彩,演唱方法多以直声、半声、弱声和假声为主,这些演唱者多是高校合唱团、童声合唱团或一些专业团体、协会的附属合唱团,以演唱艺术歌曲为主,表现真善美的艺术情操与人文主义精神。合唱发展到今天,什么样的音响是我们需要的,是符合当今审美习惯的?合唱学泰斗、著名合唱指挥大师马革顺先生曾经提到自己在美国学习时,学校要求学生用很厚重的声音唱合唱, 这属于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但现在则特别强调采用轻柔的意大利风格。马先生对合唱音响风格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解释是:“世界在不断变化,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合唱音响, 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

对合唱音色的运用是合唱整体音响的需求,而音响的需求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变化和大众审美的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接近。笔者曾看过一篇《距离》的文章,其主要内容是说当人们的心灵距离拉近时,他们之间的言语一定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的。而当人们的心灵距离较远时,他们之间的话语一定是声色俱厉、粗声粗气的。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和谐融洽,因此,对于他们所欣赏的音乐也要求轻盈、柔美,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的共鸣和心灵的愉悦。从受教育程度来看,现代社会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高学历的受众面较广,年轻一代的听众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除了热衷于流行音乐,也有很多人开始喜欢古典音乐,开始走进音乐厅欣赏音乐,而在音乐厅,听众对音量的要求开始弱化,对音乐美感的要求开始提升。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一个合唱团只能有一种音色。一个好的合唱团在演唱不同的合唱作品时应该有不同的音色表现,因为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声音色彩来表现,音色是由作品决定的。从大众的审美需求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渴求知识的多元化,信息的多元化,同样在精神需求上也渴望享受音乐的多元化,不再满足于群众歌咏时代的呐喊,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音乐风格,希望更多了解世界各国的音乐,特别是欧洲音乐风格和现代音乐风格。比如我们演唱经典艺术合唱《飞来的花瓣》、《半个月亮爬上来》、《雨后彩虹》等作品时就要以轻声、半声、有控制地歌唱为主,表达抒情优美的风格;演唱颂歌类题材如《祖国颂》、《黄河大合唱》、《娄山关》等作品时,就可以用铿锵有力的明亮的声音色彩为主,表现英勇伟大和激情澎湃的革命性风格。当然,并不是说演唱这一类作品时就要用多大的音量,好的演唱一定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一个好的合唱团应该有较强的歌唱能力,有丰富的声音表现能力。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态势,中国的合唱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当下的中国合唱不仅有经典的西方古典合唱作品,也有中国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作品;不仅有模仿各种声效、节奏自由的现代作品,也有港台流行音乐改编的流行合唱作品。世界合唱音乐的潮流正是以一种纯美之声、和谐之声让人们感受世界的和平,以一种多元化的风格让人们感受世界的发展。

本文有部分内容来自于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参考文献:

[1]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

[3]田晓宝.当下多元化的中国合唱的美学品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3).

[4]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及其审美本质[J].合唱资讯,2011(2).

上一篇: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和美净土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