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头兵调整“改革”舞步

时间:2022-03-24 12:12:47

排头兵调整“改革”舞步

处于争议之中的深圳,被再度赋予充当广东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突击队、排头兵的重任。当下的改革将决定,未来的深圳是否能“两条腿”走路,找到这座城市的幸福所在

广州和深圳,珠三角城市群中的两只领头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地方城市经济排行榜上,广州和深圳在过去十年中一直稳居第三和第四的位置,但最近两年却遇到了天津、重庆、苏州等地的强力挑战。更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广深自身发展面临的难题,如何处理好市场、政府、社会三者的关系,如何带领珠三角区域走出发展新路。

“深圳要当好广东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突击队、排头兵。”5月10日,广东党代会期间,在广东团的这句话成为第二天深圳当地报纸的通栏大标题。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当天的分组讨论会后,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亲自召集了深圳当地媒体座谈,用了一个多小时阐明这一重新定位对深圳的意义所在,他说深圳对这一重任要“义不容辞、理所当然”。

如何创造一条通往幸福的转型之路,对深圳来说,是能否成为“排头兵”的关键。

深圳“低迷”为哪般?

深圳此刻正处于争议之中,一季度深圳GDP总量被天津、苏州、重庆超越,增长速度创历史新低。此外,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深圳流动人口减少7.32万人,这也是深圳建市30多年来首次出现全市范围内大幅度非户籍人口下降。深圳统计局给出的解释是,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很大原因是深圳加大了户籍人口的纳入力度。但也有专家认为,流动人口减少是珠三角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的表现。

深圳龙岗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区,有1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工业区,都是社区自发建设,没有规划,环境又差,质量也不好,全是标准的工业厂房。

“从去年同期来讲,我们现在95%的企业创造的经济总量才8%,那就是5%的企业创造了92%的价值。”深圳市委常委、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说,“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里面经济链条非常长,最大的阻力在社区,社区是两租经济,两租经济靠的是出租场,它不管里边企业内容,只要有租金就可以。”

蒋尊玉说,龙岗区在十二五期间准备把一些老旧工业区,地缘优势比较好的拆掉重建,建创新型的产业,有的是政府建,有的是企业建。根据深圳的产业发展导向,把互联网、软件、研发、生物医药产业移进来,它需要的环境就是创新型产业。

“十二五期间如果能够建到1200万平方米,就可以装3000多个企业,3000多个企业创造的价值我们也预测了一下,可以达到2000个亿,2000亿什么概念,就是再造一个南山高新区。”蒋尊玉说。

龙岗区转型发展的困境和前景,正是深圳转型发展的微缩。2010年,深圳特区的范围由原来关内四区扩展为全市六区,面积扩大5倍,深圳在逐渐“长高”时候,也迅速“变大”。但深圳这一次却没有欣喜若狂的迅速开发。

“你不能在一任当中把所有的资源用完,比如土地资源,我们现在启动了一个150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备计划,是把过去的旧工业区、旧住宅区重新整备,形成150平方公里新的可以利用的土地。”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说,“这是为今后在十三五、十四五更好地使用土地,这个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现在深圳要做大经济规模也很容易,要不分能源消耗、不分排放指标的限制,去引进粗放型产业,经济总量很快就能做大,但城市环境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深圳一方面自我节制,另一方面则注重提升质量。

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让珠三角另一核心广州市颇为羡慕。目前深圳大小高科技企业超过了3万家。蒋尊玉说:“只要为这些中小高科技企业把空间腾挪出来,他们是不愿意走的。因为它是从零开始,从深圳成长起来,到这个时候如果说没有空间,它肯定要走,如果你有空间,它是不会走的。” 在蒋尊玉看来,高科技企业上下游链条非常关键,只要政府多为企业创造条件,未来可能经过十年到十五年,可能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华为成长起来。

在被视为深圳未来发展极的前海,则采取了更为苛刻的开发要求,4月份刚刚通过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中,表明前海将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前海的开发一开始就要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和现代化的生态之区。

在许勤看来,深圳市是在用更少的资源、更低的环境代价,甚至是在修复环境,在恢复生态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民生幸福城市”。

改革的“锐气”在哪里?

向前闯的过程中,深圳改革的锐气在哪里?

深圳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一再被人提及,“原来都是双手空空跑到深圳来闯事业,现在深圳很多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一穷二白和腰缠万贯,完全不同了。”综合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冯苏宝并不否认这些年来,深圳市政府想得比较多,提的理念、发展思路也很多,“但做得很少,其中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改革动力不足便是其中之一。”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也认为,深圳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特区不特”了,“改革的锐气削弱了”。

5月10日,在广东省党代会上,有记者直接抛出“深圳改革锐气是否衰退”的问题,一直仰头倾听的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直接按开了面前的话筒,毫不犹豫地回应了这一问题。“我们不认同深圳近年来改革锐气下降的说法。但是要看到,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广,如果说当初的改革需要勇气,那今天的改革更需要智慧。”

隐藏在王荣话语背后的,或许是对“既得利益者”们的无奈,在不久前的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王荣的表述则更为直接,“应该说,当前推动改革比过去30多年任何时期都更加艰难。‘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时代已逐渐过去,理性改革和决策问责的时代正在到来。这对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社会管理的加强与创新。既有水太深、改革的‘石头’难以摸着的问题,也有社会转型期矛盾叠加、河里的‘礁石’太多的现状。”

深圳面临的困境,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心知肚明,在之前的2010年深圳市第五届党代会上,王荣曾一口气列出了深圳面临的八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经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等。

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突击队”和“排头兵”,深圳的突破口在哪里?

王荣给出的答案是,深圳将在三方面全力突破。一是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三是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法治”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将其作为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重要保障。

大部制“微调”前行

在过去三年多的施政中,王荣和他的同僚们正努力解决这些难题。

2009年7月,王荣履新深圳,其后一年他完成了从一个陌生人到代市长,再从政府“班长”接棒深圳市委书记的多个重要角色变化。解决深圳成长中的烦恼,王荣给出的破解方案是:“特区要继续为全国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小康》2010年10月刊“王荣的深圳一年”)

2009年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之后深圳迅速出台《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圳改革的重点方向。深圳大部制改革随后启动,在39天内缩减15个政府部门,精简400人。2010年年末,深圳更是首开先河,将建设公民社会写入了“十二五”规划。

但大部制改革实施近三年,却面临行政效率降低、管理对接困难等一系列困扰。

2012年深圳“两会”上,数名深圳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对深圳大部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提案举例称:“科工贸信委对产业实施统一管理,并重在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但庞大的机构运行起来,反而影响了政府的依法行政效率。如科技创新的行政服务比大部制前弱化了。”

此后的2月10日,深圳市原科工贸信委低调摘牌,其各项职能被分拆放到新成立的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这是大部制实施三年来首个被拆分的部门。

即便被外界认为大部制后整合最成功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亦面临诸多服务难题,局长徐友军近日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透露, “大部制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形式上都合到一块儿了。由于没有把权力还给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共治,我们的工作负荷成倍增加。”他相当委婉地说:“大部制改革并非越大越好,它的方向我认为是还权于社会。政府将权力全部搂在手里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

深圳某智库曾受命对大部制改革进行民间调研和测评,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发出了7000多份问卷,对各个部门、企业、公务员、社会民众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最后形成的结论并不乐观,这一调查最后上报给了深圳市决策层作为参考。

“职能不明显,流程更复杂,委、局、办三层的决策执行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高层冗员特别多,有的多达十几个局级干部,基层执行人员没有增加,真正干事的人少。”一位参与调查的研究员指出其中主要问题症结。

政府自我削权的目标,除了简政,最重要的还是放权。

2011年,深圳确定32项改革计划,并且重启改革办,由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思平挂帅,提出涉及财政预算公开、公务车改革等32项改革。2012年,王荣将其定位为深圳的改革攻坚年,根据《深圳市2012年改革计划》,深圳将重点推进22项改革。其中,商事登记制度、公立医院医药分开以及土地管理制度三大重点改革方案引人瞩目。5月7日,商事制度改革在深圳启动,政府大幅度放宽企业准入门槛。5月25日,“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正式启动,其亮点是产权制度革新。

“深圳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动力,就在社会中、在民众中,这正需要社会建设来激活。”前不久,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王荣指出改革的动力应该从民间去寻找。而在广东党代会后,王荣罕见地谈到了他对“幸福”的理解:“当前许多人感到‘不幸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物质层面的这条‘腿’还不够‘长’。二是由于精神层面的这条‘腿’太‘软’。”

当下的改革将决定,未来的深圳是否能“两条腿”走路,找到这座城市的幸福所在。

上一篇:幸福在哪里?——广东模式的未来 下一篇:深汕合作要的是实惠 乌坎事件逼出的是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