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路悠长诗更长

时间:2022-03-24 10:45:01

远山含黛,树影婆娑,蜿蜒的小路曲曲折折好似不是通向尽头那烟雾缭绕的村庄,而是去往一幅写意山水里。影片温柔得像散文诗般,从一个平凡的小屋和一段平静的独白开始,氤氲着水汽的画面叠次平移过来,只需要一眼,视线就被浸透了浓郁的绿意。

1 狗的忠诚

老二是一条狗,老乡邮员这么称呼他,如同称呼自己的兄弟一般。

老二尾随着老乡邮员,寸步不离;允许他把劳累不堪的腿压在自己敦实的身体上;仰着脑袋似懂非懂地听着他的絮叨,不吵不闹;陪伴着老乡邮员在千里邮路上往返了几十年,直到有一天老乡邮员被长期抄近路淌冷水导致的病痛折磨得再也无法工作下去。

与老乡邮员和老二相比,父子俩之前是存在着深深的隔阂的,从父亲那句略显醋意的“妈妈的,叫的亲”与独白可知父子聚少离多且互不了解,且儿子长这么大,父亲都不愿意叫一声。所以影片伊始,父亲与老二的交流甚至比跟儿子更多,儿子临走,父亲对老二说:虽说我年纪还不太大,可是腿疼老是不好,领导让我退休,我退了,你可不能退啊,你要给他带路。像是对老朋友关切而又深重的嘱托。三个身影在漫长的光滑石板路上拾级而上,父亲体恤儿子,却不知如何开口,只能说:老二,跑慢点,他还没走惯呢。在儿子背着沉重的邮包气喘不已时父亲又说:老二,咱们歇会。烤火之后,儿子一面说着爸,我们该走了一面背起邮包匆匆赶路,父亲好一会才回过神来,对着老二激动万分地说:听见了吗?他叫我爸了!在父子的关系慢慢缓和中,老二是最好的见证人。

影片末尾,儿子背起了父亲的邮包,带着老二走出村口,老二复又回头寻找老乡邮员时的情节让人动容,这条忠实的狗陪伴着两代乡邮员风雨兼程,披星戴月地走了一程又一程,默默相伴,从无怨言。只有在儿子不理解父亲不争名利时父亲抚摸着老二轻轻地说:不兴自己叫苦,再说,谁又表扬它呢。

影片的基调是舒缓的,但沉静而不显得沉重,导演对于情绪把握上的到位很大程度来源于他让这条名叫老二的狗成为了电影的主角之一。在绵延的群山和缓慢前行、步履沉重的人当中忽而有了一个灵动、鲜活的小生命,吐吐舌头,摇摇尾巴,甚至懂事地为父子俩衔来烤火的干柴,这样的生灵不得不让人欢喜不已。

2 人的深情

父子的感情是和老二分不开的,在上文已经提及,笔者在此想探讨一下影片中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父母爱情片段的闪回是从侗族的婚礼引入的,伴随着侗族民歌、红色的火把、油纸伞和甘冽的高粱酒,老乡邮员醉了,醉了就梦回和妻子相遇的场景,无论是载着新娘骑车穿越田野还是分离良久后的重逢,明显带有喜悦之情的情节搭配的却是现实中老乡邮员的略带悲戚的神色。他对妻子的爱是显而易见的,却从未尽到为人夫的职责,于他自己来说,是愧疚万分的。因此,影片中出现一个小插曲,小乡邮员被侗族姑娘的泼辣与美丽深深吸引,但当父亲问及时他是犹豫与矛盾的,他说:我怕她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村民们对待老乡邮员的态度。出村时,被乡亲们簇拥;爬坡时,有牧童迎接;进山时,侗族人的婚礼刻意安排在了那一天。就如同老乡邮员自己说的,山里人几天不见县长没关系,几天不见自己可不行。闭塞的湘西山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就是这个背着邮包三天一个往返的邮递员。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婆的信赖,那个失明的老人,唯一的盼望就是从乡邮员手中得到的十元钱和一封被老乡邮员“编造”出的“无字天书”。他们对他的信任与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3 山的朦胧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湘西,无可避免的会以湘西的山水作为最主要的景深。翠绿连绵的山在镜头中依次摇过来,在拉长的镜头,让人物的侧影或背影从美妙的景致中悄悄地划过。《那山,那人,那狗》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但我以为,其画面语言更为唯美,如同散文诗一般,为观众创造出最美妙的构图、影调与色彩感,完美的诠释出湘西最淳朴的民风与最精致的山水。在光线控制上,导演让开放空间的自然光与闭塞空间的戏剧光相结合,安静时,梯田渐次,朦胧的阳光穿过叶片的罅隙斜斜打在主角的斗笠上,没有阳光的地方则充斥着满屏的绿,光滑的石板路和从旁趟过的小溪水给画面创造出湿漉漉的清凉之意,这是一种舒适感极强的色泽。热闹时,麦地风起,情绪包裹在温暖的橘黄中,小乡邮员初遇侗族姑娘时三人说笑着走远,镜头慢慢拉长,田间的小路线条感十足的蜿蜒在画面里,悠远而辽阔,似乎这样的美好能够无尽头地延伸下去。入夜之时,吊脚楼掩映在一片幽暗中,远远的有红色的灯笼晃过,给暗夜平添了一股暖意。星星点点的火光映在年轻男女喜悦的面庞上,洋溢出无限的生机,也让人真实感触到了偏远的湘西的平实感人的民风。

《那山,那人,那狗》运用山水,人物与自然的生灵三者之间的默契组合,给观众带来了如沈从文的《边城》般意境悠远如诗如画的审美享受。堪称传统的东方电影代表作中优秀的一作品。

上一篇:寻找城市记忆 下一篇:宣传自己 服务公众 为文化强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