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时间:2022-03-24 09:44:39

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文化知识的传承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道路。我作为一名教师,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小学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对他们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做好育人工作。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把这项工作当做自己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

品德不良的学生绝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条件下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蹲下身子与他们建立朋友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蹲下身子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建立朋友似的师生情,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二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如果教师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的发生。

三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祁××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娇惯使他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二年级时曾发现他悄悄拿别人的东西,经过教育他有了进步。可一天吃中午饭时他又悄悄拿了三(1)班李×的字典,当我们班的学生告诉我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原来他让爷爷奶奶给他买新字典,爷爷奶奶说家里有一本旧字典先凑合着用,当他看到别人都有新字典而自己没有时,想要一本新字典的愿望驱使他偷偷地拿了李×的字典。经谈心后,他哭了,我把给儿子带的香蕉给他吃,他哭得更伤心了。这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祁××,老师相信你今后永远也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了,你说是吗?”他哭着点了头。我又说:“你的自制力很强,老师可以看得出来,永远不拿别人的东西,凭你的努力并不难做到,因为你在班里是最能管住自己的人。”他笑了。在这里用了“自制力强”“有毅力”等拔高评价语,藏起批评的锋芒,把兴奋点转移到了优点方面,使他打消了对我的心理防御,很容易接受了我的教育。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第二天还悄悄地给我拿了一根教鞭,他这微妙的变化,使我感到了一丝欣慰。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我们一味地用批评和惩罚的方法,很难说不产生负面作用,很难说不遭到学生的拒绝,如果改用拔高评价的方法,透过优点的夹缝看缺点,学生易接受也欢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为了因材施教,我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上一篇: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 下一篇: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汉语学科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