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那些前尘旧事

时间:2022-03-24 03:48:12

“气功大师”王林破产,又一次把气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气功到底是什么?玩蛇人的江湖杂耍?老中医的祖传丹药?人体科学抑或特异功能?恐怕没有人能令人信服地说清楚。或许,一千个人心中,气功有一千副面孔。不过,了解一下“气功”的前尘旧事,既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情,又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气功的神秘世界。

气功的起源:远古健身操

关于气功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吕氏春秋》。这部先秦典籍中记载,“昔陶唐(尧)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宜导之”。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了更多关于气功的记载。书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可见,“气功”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为治疗疾病、强身健体而编创的肢体动作。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导引图》,上面绘了四十多个人物,男女老少皆有,每个图像侧旁还有题字,展示了立、坐、蹲、卧等多种导引图像,堪称我国最早的气功图谱。

虽然如今那些自称“气功大师”的人,总喜欢把自己搞得云山雾罩。其实,在最早习练气功的远古先人那里,气功无非是劳作之余活动筋骨、放松身心的健身操,和现在公园里、广场上那些伴着《凤凰传奇》翩翩起舞的大叔大妈们并无太多差别。

因是子静坐法:民国的另类时尚

到了近代,静坐养生一度成为气功的“主流”。特别是20世纪初叶,曾兴起了一股静坐的热潮。

当时有一位倡导静坐养生的著名人物,这就是别号“因是子”的蒋维乔。蒋维乔是江苏武进人,他“自幼多病,身体消瘦骨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种种征象,不一而足。偶然出门,走不到半里路,就脚软乏力,不能举步。到十五六岁时候病象更多,怔忡、心悸、潮热往来;记得十七岁的春天,每天午后身体发热,到明天早晨热退,绵延到十八岁的夏天方愈。”多方求医无效后,开始练习静坐之法,根据自身经历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1914年出版后连印多版,行销全国,甚至在东南亚和欧美诸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蒋维乔本人也被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聘去做讲座。据蒋维乔自述,他的练功体验颇为神奇,“夜半起坐,胸间突突跳动,口津特多;一连几夕,跳动更甚,动力直上两眉中间,自觉发出红光,后直达于顶,盘旋久之,即似电线绕行周身,穿过两手两足,历一分钟,突然在眉间停止”,“继而中宫又动,从左肩到左腿,好像电线,绕半身作一斜圈而转,床帐也为之震动”。

不过,近代的许多新派人士对蒋维乔及其静坐法并不感冒。鲁迅就曾对此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称之为在科学中羼进了“鬼话”,使科学也带了“妖气”。“二十八画生”也就是青年在《体育之研究》中也对“自诩其法之神”的“因是子”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天地盖惟有动而已”,运动才是养生乃至强国之根本,所谓“静坐法”不值得提倡。

刘贵珍:为“气功”正式定名的人

虽然气功在我国源远流长,“气功”二字也在隋唐时期就见于文献,但今天我们所说的“气功”概念的正式确立,却只有不到60年的时间。这一切,又与一位叫刘贵珍的气功师密不可分。

刘贵珍1920年出生于河北威县。他年轻时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后来跟当地的农民刘渡舟学习“内养功”,诚心诚意地练了102天,胃溃疡竟然痊愈了。所谓“内养功”,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功法。刘贵珍说,“内养功历代只凭师傅传徒弟,以亲传口授方式进行继承”,一个老师一生只传一个弟子,刘渡舟是第五代,他自己是第六代。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刘贵珍在河北邢台地区干休所工作,利用气功给人治病,效果很好,受到当地领导重视。在邢台地区及河北省领导的推动下,刘贵珍的“内养功”受到推广,并被命名为“气功”。刘贵珍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法、内养功、吐纳法、内功、深呼吸、静坐呼吸养生法等,虽然名称不同,均属于气功之前身”。

此后,气功疗法受到卫生部门的支持和鼓励。1955年六七月间,全国中华医学会邀请刘贵珍等人到北京做气功疗法学术报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等都对气功疗法做了广泛宣传,认为推广气功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学遗产,并能给予西医以有益启发。1956年,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正式组建,刘贵珍担任院长,吸引了一批当时气功界的专家到院工作。次年,还创办了“全国气功师资培训班”。刘贵珍在河北获得成功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上海的气功疗养所还聘请了蒋维乔做顾问,使这位民国气功明星在晚年又火了一把。

或许是因为习练气功简便易行,成本又低,符合当时中央希望低成本解决数亿人基本医疗的政治需要,当时的中央高层领导对气功也青睐有加。1956年3月,刘少奇说,过去认为气功是迷信落后的,其实把神秘的东西揭穿后,许多东西都是合理的。他还说,道理没有搞清楚,我们也要搞,只要能治病就行。1957年,刘少奇还专门请刘贵珍到北京为中央领导传授气功。、林伯渠、谢觉哉等当时都曾修习气功。

八十年代“气功热”:科学化?大众化?

粉碎“”之后,“”中遭到压制的气功研究逐渐复苏。1978年,上海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的顾涵森和上海中医学院的林厚省在《自然杂志》刊文,宣称用现代科学仪器手段测出,气功师所发之“气”乃是一种红外电磁波。同时,气功在医学上的应用也不断受到媒体报道。气功开始走上一条“科学化”与“大众化”之路。

1981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次年,又举办了全国首届气功学习班。1986年,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气功给予了极大关注。他指出“练功可以开发人体智能,对个人健康有好处,对祖国四化建设也有好处”。钱老还提出要创建包括气功、特异功能、传统医学为一体的“人体科学”,并认为这将是“人类再一次文艺复兴”。古老的“气功”似乎走向了一个与“科学”联姻的时代。

与之相应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全民气功热,数以十万计的人们顶着锅、盘着腿、甩着手,练着大雁功、鹤翔桩、香功、智能功等各种神秘功法。各种带功报告、气功表演会、气功医疗院、气功出版物遍地开花,涌现出了一大批气功大师。

1990年代之后,随着热浪逐渐消退,虽然有的“气功大师”至今仍活跃在社会上,但是改走精英路线或出洋打拼,声名也不再那么为大众所知晓。

但是,那种远隔千里就能“用气功戳死他”的“神功”符合客观实际吗?原本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被无限放大说得神乎其神,肯定也不正常!

作者单位:北京团市委

上一篇:谁识高阳旧酒徒 下一篇:美国传教士老谭约瑟在中国的行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