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3-24 02:45:47

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

【摘要】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现状,为手术室护士这个群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河南省5所医院的322名手术室护士进行施测。结果:约60%~80%的手术室护士被试报告了明显的职业倦怠,约24%手术室护士报告工作压力强度大。结论:关注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对手术室护士队伍稳定、病人满意程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职业倦怠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5所医院的322名手术室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方便取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30份,获取有效问卷322份,有效率为97.6%。其中,年龄跨度为19岁~57岁,平均年龄28.30±5.19岁。

1.2研究工具

自编一般情况问卷,主要测量被试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工作编制、年收入,以及被试是否认为自我个性、目标与工作岗位相匹配(即人―岗匹配)等。职业倦怠量表采用的是国内学者修订的护士职业倦怠问卷MBI-ES,整个问卷共22道题,分为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个人压力维度,指个体的情绪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感受到负性情绪,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成就感降低(自我评价维度,指对自身持负面评价,认为不能胜任工作,怀疑工作价值)。

1.3统计方法

主要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结果

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年龄、工龄、年收入、学历、人-岗匹配度对个体的职业倦怠存在影响。不同年龄段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趋势表现为26~35岁年龄段的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均显著高于19~25岁年龄段和36岁以上年龄段的手术室护士,其中,36岁以上年龄段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最少。这可能主要和前两个年龄段的手术护理熟练度、个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社会支持较弱有关。在整体趋势上来说,26~35岁组的工作压力是最大的。这可能和他们所承受的期望、工作任务量较19~25岁组大,而本身能力又没有36岁以上组强,因此会表现出感到明显压力过重。年收入2~3万和3万以上的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年收入1~2万的手术室护士。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收入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差异显著,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手术室护士人格解体显著大于1~2年组。年收入2~3万的手术室护士情绪衰竭显著高于1~2万组。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年龄段、工作年限以及年收入都存在一种一一的对应关系,因此,三者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更说明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受到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影响。

不同学历被试的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均显著高于本科及以下手术室护士。人-岗匹配与否的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人-岗匹配的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除工作保障外)显著低于人-岗不匹配的手术室护士。人-岗匹配的被试在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人-岗不匹配的手术室护士。学历差异和人-岗匹配差异分析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被试在回答问题时,更多地表示工作和个人兴趣爱好和性格不符,即人-岗不匹配。因此,本研究表明,人-岗匹配与否对职业倦怠有很大影响。如果手术室护士认为他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相符合的话,则较少感到职业倦怠,反之,则往往感受到很强的职业倦怠。

3结论

3.1职业倦怠机制及体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分析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求有效干预方法,可以有力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学者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当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热情逐渐下降。许多手术室护士刚参加工作时,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为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2)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有的手术室护士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 最终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3)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据调查显示:39%的手术室护士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认为护理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

3.2消除职业倦怠的对策

3.2.1建立支持性氛围。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士职业倦怠,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有意识地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和人际氛围,同时利用各种资源,提供护士心理援助服务,如建立同伴支持系统、日常心理咨询和危机事件的干预,减轻手术室护士心理负担,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

3.2.2减轻工作负荷。着重解决管理体制中的不合理现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地安排班次,减轻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加强工作自主性,提高工作控制感。同时合理增加福利待遇,增加深造及晋升机会,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工作满意度。

3.2.3加强护士自身抗压能力。手术室护士个体本身的应对方式在缓解职业倦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努力提高手术室护士自身修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加强冲突管理及沟通技能的训练,培养对工作的理性认知,增强自身抗压能力;当遇到压力及负性情绪产生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通过不同渠道释放压力,宣泄负性情绪,同时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努力适应工作,使角色压力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起到保障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荣.刘俊英.高永华.县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西部医学,2010年08期.

[2]杨利.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15期.

[3]莫冬绵.卓燕芳.郭惠敏.徐梅玲.护士职业倦怠与护理差错关系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0年22期.

上一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辅助中药敷(薰)疗的护... 下一篇:急诊科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