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的是于丹,何尝不是北大

时间:2022-03-23 09:01:49

【时事链接】

2012年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时事热评

于丹的被呛,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虽说现场不完全是北大学生,但舆论还是以为北大学生起了主要作用。微博上一些“大V(VIP账户)”,明里暗里表示了对学生的支持,甚至诗意抒情“北大之魂正在归来”。当把鲜花献给学生时,回头看看,呛的是于丹何尝不是北大

当时于丹还没有上台,台下就已经“呛声一片”。而且后来于丹的发言,着重表示的是对艺术家的礼赞,时间很短。不难看出,于丹被呛,与她这一次的表现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呛在场内,实在场外。

有人称,于丹是一个被包装起来的学术明星,在她“心灵鸡汤”的道德说教下面,并没有多少实质东西。特别是在她身上,缺少了一些独立,缺少了一些卓越。也因为如此,一些自谓主流的学者,对于丹的走红很是不屑。于丹少的这一点,是历史上北大人所长的。北大在中国教育史上,之所以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靠的是一个个大师。大师之大,拥有的不仅是学术之高深,还有思想之深邃,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无论认不认可于丹的学术,不得不承认,于丹的走红,主要还是因为学术。说她完全没有学术是不客观的;说“学术明星”的危害远远大于其他明星,也是不客观的。只是当北大学子们回到了历史的逻辑起点,站到了精神的价值高度,被呛也就成了必然。

由人及己,以这样的标准评价于丹,再以这样的标准反诸北大,这何尝不是今日北大所欠缺的?钱学森先生痛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北大历史上有那么多大师,可今天的北大又剩下些什么?从这一意义上,呛的是于丹,何尝不是北大自身?

这种呛的方式,也与北大的精神传统有所背离。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直被北大人奉为精神圭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哄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说不,但需要尊重的地方。”学生有表明爱憎的自由,但表示不同意见,文明的未必是无力的,粗暴的未必是有力的。可以不接受于丹的观点,可以对其人其学提出批评,但必须有理有节,以文明对待文明。如果现场真是高喊“滚下去”,那么从何体现“兼容并包”呢?这一意义上,呛的更是北大自身。

总之一句话,可以不喜欢于丹,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但不管如何,还得捍卫对方的表达权,还得注意表达的方式。媚俗不是北大精神,粗野也不是北大精神。

面对“于丹在北大昆曲专场中被轰下台”一事,本篇时评是一篇充满了理趣的议论文佳作。议论文的关键在于说理,说理是证明文章观点必不可少的手段。议论文写得深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析说理能力。这篇文章一开始即由“于丹被呛”事件提出了“呛的是于丹,何尝不是北大”的观点,接着深入分析了于丹被呛的原因,即“呛在场内,实在场外”,然后作者又将笔墨转到北大身上,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呛的更是北大自身”的观点,使得文章的分析更加深入。另外文章在分析议论时,运用了引用(如开头引用微博上的“大V”“北大之魂正在归来”,倒数第二自然段引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的话等)、对比(文章中将于丹的短处与北大的长处进行了对比)、比喻(如开头将在这一事件中对学生的支持说成是“将鲜花送给学生”,将于丹的讲座说成是“心灵鸡汤”等)、反问(如倒数第三段中“北大历史上有那么多大师,可今天的北大又剩下些什么?从这一意义上,呛的是于丹,何尝不是北大自身?”等)等手法,也使文章增加了“理趣”。那么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怎样使议论说理富有说服力、感染力而又富有理趣呢?笔者觉得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由果溯因。凡事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因”与“果”的相互钩连,便构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人们或劝勉或警戒的议论,又常常是以析“因”为核心的。因此,把握这一“因果链条”,先立足于原材料所述事件的“果”,再去追溯、列举造成此“果”的种种“因”,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如储存的论据材料和思想认识水平等情况——去择其一“因”进行构思立意,这样便能正确快捷地确定文章议论的重点,不至于南辕北辙、离题万里了。比如这篇时评文章就是由于丹被呛这一事件的结果入手,接着分析了被呛事件背后的原因,然后转到北大的精神传统的分析议论上,使得文章的观点以理取胜。

妙笔纵横。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要有周密的论辩,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深刻;还要有强烈的说服教育,以理取胜,以理服人,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作者所揭示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议论文中巧妙地运用一些手法,使得我们文章妙笔纵横。或者是引经据典,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或者是正反对比,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使观点得到直露显豁的表现;或者是运用比喻,把道理阐述得明白透彻,把议论文表现得富有魅力;或者是声声激问,加强语气气势,表达强烈感情;或者是排比议论,使文句酣畅淋漓,气势豪放有力;等等。这篇有关于丹被呛的时评文章在分析议论时,就恰当地运用了引用、对比、反问等手法,为文章增加了“理趣”之美。

(河北 曹保顺)

上一篇:卜式 第13期 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