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音乐步步高

时间:2022-03-23 03:14:57

“听懂”音乐步步高

笔者自2004年8月到湖州市吴兴区教研室担任音乐教研员以来,发现由于音乐教师“听”音乐的能力不够,导致音乐教学缺乏音乐美感,学生音乐能力滞后,便开始致力于引领教师们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工作。下面是对整个工作历程的阐述。

一、问墨的发现

2004学年第一学期,我走访了24所中小学校,在听了43位教师的音乐课后发现:课堂上的形式和方法一半以上和音乐无关;教师们课时目标的确定绝大部分非常宽泛;绝大部分教师备课时缺乏对音乐材料的体味和分析,太过关注形式。

由于教师缺乏对音乐作品的体味和分析,往往使教学游离于音乐之外。于是,我向全体教师明确提出:教师课前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方法和形式必须为音乐服务。

这之后,听课时我又发现了新问题:抛弃和音乐无关的形式之后,课堂教学干巴巴或教师无从下手;课堂上经常出现概念错误、知识点错误、听觉错误等;教师的歌唱、弹奏缺乏音乐美感。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教师们不会“听”音乐?

2004年12月,笔者对全区五十多位音乐教师进行了音乐欣赏能力测试,测试分书面答卷和听力答卷两个部分,内容以1至9年级音乐教材为主。结果让我无比震惊一不及格者竟占半数以上。我发现教师们听觉上的作品积累很少,很多教师“听”音乐的能力很不够。原来一切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够。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思索:教师们大多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怎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呢?在调查后,我发现:

1.62位小学音乐教师中,有43位是师范毕业后以函授的方式学习音乐的;初中28位教师中,也有6位是这种情况。这些教师在师范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专业学习,函授期间也没有系统地学习专业。

而其余音乐专科院校毕业的音乐教师,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忽视音乐理论上的学习,最终还是不懂音乐。

2 受调查的七十多位中小学音乐教师,每天主动聆听音乐者还不到5人,听交响乐者几乎没有,把音乐理论和音乐听赏结合起来者更没有。

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听觉上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可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不听音乐,怎能在音乐教学里凸显出音乐美?怎能引领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呢?由此可知,提高教师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当务之急。但是,又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如:

教师们课多,个人空余时间少;音乐学科教学好坏与否不好评定,教师容易有得过且过的思想;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音乐聆听,教师们不容易坚持……

看来,提高教师音乐鉴赏能力不轻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见效的事。但是,行动总比不行动好,哪怕每位教师比原来好一点,哪怕只有很少部分的教师水平提高了,也是有益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一)醒悟阶段

要想提高必须进行主动式的学习,而主动学习之前提是:教师们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必须要大量的、主动地聆听音乐,进行听觉和理论相结合的学习。于是,笔者组织全体教师一起聆听,共同分析。大部分教师会关注到乐曲的段落、情绪、力度这些一目了然的要素,再深入细致些的音乐要素便感受不到了。如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师们大都能听出三条主题旋律、段落、力度,很少能进一步感受到主题的旋律特征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就像乐曲一开始出现的草原主题,带给我们安详、静谧、宽广的感受,是因为舒缓的节奏、连续的保持音、最后的长音再加上单簧管的音色共同营造出来的。在整首乐曲中,这一主题为了描绘不同的场景,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呈现:圆号演奏,乐队强有力的演奏,对位表现等。

可是当教师自己单独备课时,面对新作品往往又是不知所措。

不由地他们震惊了:我是音乐教师,竟然听不出来音乐!教师们纷纷醒悟到,必须要多听音乐,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自学阶段

激发起了教师的学习内动力,下一步工作就是要引导教师进入到主动式的自学阶段。

2005年上半年,在全区各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有14节优秀课进行了现场展示。这14节课是在我和教师们反复试教满意后才予以展示的。现场展示深深地吸引住听课教师,给他们以充分的音乐享受,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师对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才会徜徉在音乐的流彩中,教师们自然产生了我也要享受这样的教学,我也要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想法。

在教师们的内动力被激发出之后,他们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节课堂上选用的音乐作品做起!于是教师们便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以教材中作品为重点的自学:反复聆听、查找资料、同行交流。

(三)培训阶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和交流,教师们纷纷感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要求我组织他们进行提高音乐素养的系列培训。

我认为交响乐是音乐中的“阳春白雪”,引领教师们听懂交响乐是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好途径,听懂了交响乐,教学中的作品分析就应该没问题了。于是便组织了“如何聆听交响乐”的系列讲座,共三讲。

2005年12月底,开始第一讲,时间为一天,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交响乐的主题怎么听;主题的发展手段;古典主义乐派、浪漫主义乐派、现代乐派不同的主题风格等。讲座形式以语言表述为引导,以聆听音乐为实践。因讲座只是引路,要提高重要的是课下的聆听、学习。所以。课后发给每人一张刻着莫扎特第39、加、41交响曲的CD,要求教师们从中选择一首每天聆听,要一个乐章一个乐章地听,听主题的变化、发展,听结构、听音乐基本要素和表现要素。之后,我对教师们进行了追踪回访,又发现了问题:开始,教师们的积极性很高,每天也都抽一点时间像上课时一样专注地聆听,可是总是找不到主题。更听不出主题的发展,乐器的音色也经常听不准,感觉听音乐很累,一点都不享受,渐渐地当背景音乐听了,再渐渐地不去听了。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并找部分教师访谈后发现:原来教师们的音乐基础普遍较低,一上来就走进交响乐不符合教学的实际。

于是,2006年4月份开始的第二讲从旋律人手。主要内容是:通过语言引导和大量音乐材料的聆听,让教师们体味各种不同旋律形态的音乐走向和“表现力”(塑造的音乐形象)。因为讲课锁

定的内容少了,而且课中聆听的作品大部分选自教材,教师们觉得很贴近他们的实际,感觉效果很好。同样,这次从教材中分别选择了20首歌曲和20首器乐曲,要求每位教师回去后,从歌曲旋律、乐曲主题上进行聆听和分析。通过跟踪、回访我发现,很多教师的确抓紧课余时间专心聆听、分析,同时我惊喜地发现教师们对课堂上出现的音乐材料的把握更准确了,上课好像也开始有底气了。

2006年7月,开始第三讲――追踪作曲家的思路。主要内容是:感受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如乐句进行中的不同句型、主题展开的主要方式、节奏的魔力、音程与情感等,全方位地引领教师去感知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形象。讲解方式同样是以讲授和聆听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这次推荐的作品种类较多,篇幅有大有小,不仅为教师们积累了资料,还让聆听成为习惯。这次讲座之后,教师课外聚会聊音乐的多起来了、逛音像店和书店的多起来了、每天主动聆听的教师多起来了、主动打电话询问音乐方面问题的多起来了……课堂教学空洞的现象和追求形式的现象逐渐消失,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对音乐的兴趣有所增强,大家开始自信起来了。

但是,我也发现一些教师对音乐的兴趣和对教学的热情不能长时间坚守。主要原因有:

1 学生的学习状况令教师气馁。很多时候,教师花了很多时间精心备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2 “听”音乐很累人。对大部分教师而言,现在属于“听”音乐的初级阶段,要强迫自己思想高度集中,才能明了主题、音色、手法等,为了听出更丰富的“音响”本身,而忽略了美感。久而久之便累了,难以坚持了。

3 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由于教育的各种现状,音乐教师很容易把自己归纳进无足轻重之列。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便容易回到得过且过的状态。

鉴于以上三点,我接下去要做的是: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激发教师强烈的责任心。

(四)激励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示范教学启示。从2006年9月到2007年6月,我共为四十多位教师上过示范课。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示范课一定要凸显音乐的美,一定要用课中的音乐材料,引导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产生内心的共鸣。

示范教学给了教师这样一些启示:学生需要优秀的音乐,特别是文化课压力大的初中孩子,一周就一节音乐课,他们需要在这可贵的一节课中进行心灵和情感的释放和洗涤;优秀的音乐可以让人心灵纯净、情感美好;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享受美好的音乐;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2 教学博客互动。由于时间有限,但现阶段的教师又是非常需要不断鼓励的,于是,在2006年8月我建立起了吴兴区音乐教学博客,利用博客进行音乐知识系列讲座:推荐优秀音乐作品的聆听;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和书籍;提供教师交流、聆听、阅读的平台;进行一些音乐作品的分析;针对课堂教学提出建议;交流大家的收获和感想;解答教师的困惑和疑难;鼓励和赞赏教师;不断指明今后的发展方向……于是。这里成了全区音乐教师的精神家园。有了这样一个家园,便有了音乐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彼此鼓励、学习、共勉,大家就觉得有了精神加油站。

3 个别聆听辅导。当个别教师需要帮助时,我便为他们梳理作品特征、音响感知,带着他们去品味、去享受,尽量让他们带着收获的喜悦和美妙的感受离开。我坚信这样的离开将是他们进一步音乐学习的开始。

4 他人精神的激励。人需要物质维系生命,更需要精神使生命高尚而有意义。我们的教师也如此,他们需要精神的激励,以此鞭策自己。于是我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5月分别组织教师聆听了郑晓瑛教授和音乐特级教师吴瑶香的讲课。

面对面的交流让教师了解了艺术家们广博的胸怀和真正的艺术精神。教师们课后非常激动,纷纷在博客上发表感慨,表示不能轻易放弃和颓丧,要做一名能令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称职的音乐教师。

这个阶段,教师们的精神极受鼓舞,加上2006年12月的音乐欣赏能力比赛,教师们的成绩突飞猛进(有了92分的最高分,80分以上的有7人,只有极少数人不及格),由此大家决心更大,便越来越坚持音乐学习。在坚持中,很多教师对音乐语言越来越熟悉,聆听音乐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累,开始享受到了由于听觉灵敏而捕捉到的较丰富而深入的美。

(五)沙龙形式

当教师们的音乐素养有所积累的时候,可以以“音乐沙龙”的形式进行深化。因为,沙龙氛围宽松,大家各抒己见,容易进发火花,并且每人的音乐积累和感受对他人会起到引发和触动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我决定先从“大沙龙”开始,逐渐再过渡到“小沙龙”。

1 大沙龙。2007年下半年,组织全区教师参加了两次大沙龙,每次都有一个主讲人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

第一次:主题――音乐要素,线索――各音乐要素的表现力和每个音乐形象都是各音乐要素综合表现出来的。

第二次:主题――关于铜管乐,线索――教材中铜管乐作品鉴赏及延伸。

沙龙之后,我欣喜地发现:教师们备课时,大多能根据教材内容顺藤摸瓜,逐渐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晓或一知半解的相关音乐知识,教师们的音乐视野得到不断扩展,音乐积累也不断地丰厚起来,音乐鉴赏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2 小沙龙。2007年年底成立了初中、小学两个“音乐沙龙”。至今,初中沙龙小组从最初的6位教师发展成16位,小学从10位发展成18位,且人数在不断增多。

“小沙龙”的交流形式分为聚会交流和QQ流。交流的内容从聆听音乐、鉴赏、分析再到音乐教学乃至生活感悟。资金来源于每位成员交纳的会费,并由一人统一管理。

下面,我从最近的几次聚会中选择两次,以实录的形式阐述分析。

实录一:

时间:2007年3月25日下午5:00至晚上10:30。

地点:阿里山茶吧。

参加人员:李夏、汪治刚等10位教师。

研讨主题:对非洲歌曲的鉴赏、分析。

研讨过程:聆听每人带来的非洲歌曲讨论非洲歌曲的主要特征和风格选定三首歌曲大家歌唱,要求充分唱出非洲歌曲的特征和风格分别确定三位教师担任这三首歌曲的指挥,要求指挥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在指挥的引导中,其他成员进行歌唱表现大家对指挥的处理进行完善,使每首歌曲的歌唱表现更趋完美。

研讨效果:大家都积极投入表现,音色粗犷奔放;

肢体随歌曲韵律摇摆;歌声在指挥中时弱时强;有领唱、齐唱又有合唱;歌唱与欢笑不绝于耳,好不尽兴。大伙感觉非洲音乐很有味道,各自都说要回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实录二:

时间:2007年4月13日下午5:00至晚上10:00。

地点:天赋茶馆。

参加人员:王洁、金静等9位教师。

研讨主题:对巴罗克音乐的鉴赏、分析。

研讨过程:欣赏每人带来的巴罗克音乐和关于巴罗克时期各种艺术形态的文字及图片讨论巴罗克时期音乐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追求音乐形式美感欣赏巴赫《马太受难曲》之“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主要从音色、旋律上去感知)和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主要从音乐形式美感上去感知)在我的指挥下进行表现,进一步体味其音乐特点聆听《奇异的恩典》。

研讨效果:教师们被宗教音乐深深打动了,认识到巴罗克音乐的宗教性,并且通过《水上音乐》的听赏研讨又收获了:原来一个简单的主题可以有如此丰富的变化。

这样小组式的“音乐沙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音乐鉴赏能力、拓宽音乐视野,还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难点。更可贵的是,教师们在被音乐感动的同时。还认清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今后的展望

在最近的聚会上,教师们又向我提出一个成立教师合唱团的强烈要求。这让笔者无比惊喜!这说明教师们已由被动的接受阶段进入到了愿意主动的参与其中,这表明音乐已经走进教师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相信有了这样懂音乐的音乐教师,便一定会有充满美的音乐课堂!

如今的合唱团已经正式组建,笔者担任指挥,从教师中选出团长、副团长、艺术总监、声部长、后勤部长、初中部负责人、小学部负责人,并打算聘请艺术顾问。我坚信,教师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会在合唱团中有更快更好的提高。

综观历程,不难发现。提高教师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措施是根据其音乐鉴赏能力而设计的。因此,“合唱团”之后的措施是什么,就要看到教师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总之,关键是坚持!

叶丽慧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

区教育研训中心

上一篇:多媒体音视频素材的采撷、整理与运用 下一篇:我爱音乐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