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

时间:2022-03-23 04:11:29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如何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三方面论述了语文创新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巧引妙导激趣,树立创新意识

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就是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只有树立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例1:一位教师教学《蛇与庄稼》一文时,在板书课题之后,突然对学生发问:“你们怕蛇吗?”在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回答之后,教师话题一转,又提出新问题:“今天要学的课文里却写到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却要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原因呢?”质疑设问式的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探求答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例2: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当学习“瓜”这个字时,有一学生举手说:“这个字与‘爪’很相似,不过‘瓜’下面的一点让我想到了一粒种子,所以就把它俩区分开了。”这时,我及时肯定了这个学生活跃的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要多比较、找异同、巧记忆。后来在学习“己”与“已”、“坐”与“座”等生字时学生果然各抒已见,效果极佳。这样的引导,能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肯定和培养。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2.1营造民主氛围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

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潜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同时。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从而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建立起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问,对教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利。

例: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时,针对学习难点问题:“人类在破坏了地球以后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教者可设置正反观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为“当人类在破坏了地球以后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反方的观点为“当人类在破坏了地球以后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在双方学生辩得不可开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对于能否移居星球的梦想,科学家们还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还没实现这一愿望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在民主式的辩论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发了他们深入思考和创新欲望。

2.2媒体创新情境

运用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能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例:教学《瀑布》一文,可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挂图或幻灯片,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阶段,可结合教者的竖笛演奏,将音乐与课文朗读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学习情感的创新体验。

2.3实践体验情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实践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教学《草原》一课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语句,创作一幅“草原美景图”。学习时,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体会了草原的“翠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草原的美景,并引导学生想象草原上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噔噔”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中。学生的思考充满了天赋的灵性,从而蕴育了一颗颗创新的种子。

3,自主课外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要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之中。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学生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境界。学生只有在这种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才能真正体味学习语文的无限趣味。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大语文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要经常带领他们接触大千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社团,鼓励爱好者参加。要支持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并帮助学生对成功的活动形式作及时的总结,以期有进一步的完善。节假日可进行多种有趣味的游园活动,如到游乐宫去,开展如猜谜、绕口令、游迷宫等游戏活动等。对于有特殊表演才能的学生,要重点加以培养,如小品、相声、舞蹈、演唱、课本剧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编、白导、自演,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育。

上一篇:也谈“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一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