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印刷工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调查

时间:2022-03-23 02:53:29

一起印刷工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调查

2007年5月,上海某塑胶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造成亚急性二氯乙烷中毒2 例,现将事故报告分析如下:

1 事故经过及现场调查情况

2007年5月初,上海某塑胶有限公司2名印刷工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1名患者于5月20日前后症状加重,出现恶心、呕吐、反应迟钝、嗜睡、精神恍惚、步态不稳,另1名患者于之后5~6 d也出现类似症状。2名患者分别于5月25日和6月1日入院治疗。

现场调查发现,该企业主要生产超市用的塑料包装袋,生产自动化,工艺流程为:加料―加热吹膜―压制成型―印刷―剪切―包装,其中印刷工艺为滚筒印制。生产车间为废旧仓库,面积约300 m2,车间内有2台吹膜机,8台印刷机,油墨及溶剂盛装在60 cm×50 cm×60 cm的容器中,敞开置于车间一角。车间一侧有2扇门,另一侧的窗户被固定无法开启,窗外不足5 m就有其他建筑。侧墙高约2.5 m,外有排气扇6只,但大多损坏而不能使用。车间无局部通风排风装置,工人无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原料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及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亦使用废旧塑料膜(袋)。经常使用的油墨及溶剂为上海2家油墨厂产品,但从4月开始使用江苏昆山1家化工厂提供的油墨溶剂,其成分不详。使用约20余日后,5名从事印刷的生产工人中2名出现了中毒症状。对该企业生产车间空气进行检测,在开启1台印刷机时(正常生产时至少开4台以上),检测结果为:1,2-二氯乙烷15.0 mg/m3 ,甲苯15.9 mg/m3,苯0.2 mg/m3, 乙苯3.8 mg/m3,对二甲苯0.7 mg/m3,间二甲苯1.8 mg/m3, 邻二甲苯0.7 mg/m3。同时对厂方提供的油墨进行检测,二氯乙烷未能检出。

2 患者临床资料

病例1. 男,23岁,河南人。于2007年2月23日起在该企业从事印刷工作,每天工作9~12 h,5月3日起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但仍坚持上班, 5月20日出现恶心、呕吐、反应迟钝,5月23日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精神恍惚、步态不稳,直至卧床不起、不能进食。5月25日入院时嗜睡、神志不清、呼之能应但不能正确应答,左侧巴氏征、戈登氏征阳性。头颅CT提示:“脑肿胀明显,以脑干肿胀及环池闭塞及脑白质密度减低为著”。予对症治疗,2周后神智仍未完全清醒,同时出现肝功能异常,血小板5×1012/L。1月后神智逐渐恢复,但生活仍不能完全自理,CT检查示脑水肿仍然存在。80 d后,脑CT检查示脑水肿仍未完全消退,左上、下肢肌力减退,血小板9×1012/L,肝功能正常。患者住院4个月后出院。

病例2.男,18岁,安徽人。与病例1为同一车间同工种,于2007年3月开始工作,5月25日起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坚持上班至5月29日,症状加重,因出现纳差、呕吐而停止工作在宿舍休息。6月1日入院,出现嗜睡、神智不清并有尿失禁等症状。MR检查提示:两侧额颞枕部白质可见大片异常信号影,脑室、脑池未见明显扩大,考虑脑水肿。血清生化检查:碱性磷酸酶增高232U/L。住院后给予降颅压、抗感染、保肝等综合治疗。住院71 d后症状消失,脑电图恢复正常,脑CT示脑白质密度恢复正常,脑室无扩张,遂出院回家休养。

3 讨论

3.1 理化性质以及中毒特征

1,2-二氯乙烷属高毒物质, 熔点-35.7℃,沸点83℃,易挥发,空气饱和浓度高,闪点13℃,爆炸极限6.2%~15.9%,多用作工业溶剂和粘合剂,在制鞋及玩具制造业广泛使用, 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其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和抑制作用尤为突出。本次事故中2名患者的工龄均不长,只有2~3个月,而使用昆山某化工厂提供的油墨溶剂也只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其中毒症状明显,1,2-二氯乙烷的高毒性可见一斑。目前,国内报道的1,2-二氯乙烷急性、亚急性中毒或中毒致死的病例多为从事粘贴作业的操作工,如塑料板粘贴,制鞋、玩具的粘贴操作等[1~4],而本次发生的2例1,2-二氯乙烷亚急性中毒系从事塑料制品印刷的操作工,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3.2 事故原因分析

3.2.1 用人单位法律意识差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在卫生行政部门中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然而该企业从2002年开始生产,不但不主动上报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而且在卫生部门上门为其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时刻意隐瞒其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逃避卫生部门的管理,错失了发现事故危险的机会。

3.2.2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知识缺乏 该企业是私营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低价从昆山某厂家购进一批溶剂,但对其成分完全不了解,生产厂家亦未提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后来证实这批溶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1,2-二氯乙烷。而该企业原来所使用的溶剂主要成份是甲苯、二甲苯,与之比较,二氯乙烷熔点更低,极易挥发,为这起中毒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2.3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不到位 该企业在一仓库内生产,厂房本身不符合职业卫生防护要求;生产工艺中印刷作业不能密封,但未设置局部排风装置,车间通风条件极差;操作工人无任何个人防护,劳动时间长,加上夏季环境温度高,使溶剂挥发速度加快;雇用工人均为外地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未经任何培训,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缺乏;用人单位也从未组织工人体检,未告知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4 参考文献

[1]吴子俊,林凯平. 一起职业性急性1,2 -二氯乙烷中毒的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04,31(4):70.

[2]李洁雅,王小丽,赵风玲. 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二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2):117-118.

[3]王德明.某玩具厂一起二氯乙烷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6):525-526.

[4]赵春香. 亚急性1,2 -二氯乙烷中毒 6 例报告[J].中国工业医学,1999,12(2):102.

(收稿日期:2007-11-06)

上一篇:无锡市某区部分餐饮单位餐具消毒情况分析 下一篇:原子吸收光谱法能力验证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