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促进粮食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3 01:52:20

科学发展观促进粮食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十五”以来,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和省粮食局、市委、政府的安排,我们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主题,深入实施“三个转变”,全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现了新旧体制转换;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粮食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

一、认真落实粮改方针,稳步推进流通改革

粮改从1998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和“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粮改方针,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们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遵循“放开购销市场,转换企业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目标。一是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全市2004年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我们在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多种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主体多元化。到2006年末,全市获准从事粮食收购的各类经营主体达到128个,其中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其它经营主体占一半以上。二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恢复发展。我们把认真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和对稻谷实行最低价收购等一第列政策,作为深化粮改的重要内容,保护了农民利益。共兑现农民粮食直补资金3442.3万元,兑现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10752万元,两项政策使受益农户达285万人。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粮食生产得到有效恢复,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162.6万吨,创历史新高,粮食部门年平均收购农民余粮3.52亿斤,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1143万公斤,稳定了市场粮食价格,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全市粮食生产获得了省政府授予的粮食生产特殊贡献奖。三是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按照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和市县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要求,我们根据省政府确定的我市地方储备规模,认真做好计划安排、粮源筹措,加强检查督促,完成并落实了市县地方储备粮计划5000万斤,为政府有效调控粮食市场提供了物质保证。并完成了中央储备粮3051万公斤,省级储备粮600万公斤的轮换计划任务,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四是加强了粮油市场行情测报,建立了以粮食产销平衡调查和市场粮价报告制为基础的粮食行情预测预警系统,落实了宏观调控信息渠道,随时了解掌握全市粮油市场价格波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调控体系,制定了市县粮食预警与应急处理办法,落实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应急责任,明确了相关应急事项的处理程序和办法,并建立了9个储备库、10个加工厂和51个供应点组成的应急供应保障体系,落实了宏观调控载体。

二、稳步推进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体制

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我们稳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第一,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老人”得到分流安置。我们采取通过企业变现部分资产筹集、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和粮食风险基金节余安排等措施,积极筹集企业改制成本,认真落实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妥善安置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稳妥推进职工身份置换。经过几年来的攻坚破难,通过在职职工有偿分流、高龄职工内部退养、离退人员社会统筹等办法,基本解决了企业“老人”的安置问题。国有身份职工由2000年底的13623人减少到2006年底的1883人,现有在岗职工仅1427人,分流安置移交社保职工共支出改制补偿金20043.02万元。第二,大力压库促销,积极销售陈化粮,“老粮”得到及时处理。全市粮食企业一方面抓住市场粮价上涨之机积极销售,结合退耕还林政策,销售高价位库存13.53亿斤,避免了2亿多元的价差亏损。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销售处理陈化粮119629万斤,全市商品粮库存由2000年的13.53亿斤下降不到1亿斤,大大减轻了库存粮食利息费用负担。第三,认真执行粮食财务挂账政策,有效减轻了“老账”包袱。去年,全市粮食部门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的粮食财务挂账进行了全面清理审计,报省政府核定了政策性亏损74181万元,企业改革成本支出6837万元,建仓建罐开支7117万元,并按照“核定余额、据实剥离”的原则,将占用农发行货款部分从企业剥离,上挂到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使企业卸下了包袱,减轻了负担,提高了资产质量。第四,大力实施调整重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得到稳步推进。经过几年来的改制重组,全市粮食经营企业已基本退出国有序列,企业户数由2001年的81户调整到53户,职工人数由5341人精减到1405人。在保留承担中央储备、省市储备粮任务的骨干粮库国有独资、国有控投的产权制度、保留国家宏观调控载体的前提下,对其他小型分散的粮食购销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调整重组,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至2006年底,国有购销企业户数由2001年的64个重组为54个,粮油加工企业由17户重组为9户,国有身份职工人数由8312人精减到253人。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国有粮食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已基本理顺。改制后,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经营量仍达到全社会经营量的70%。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已连续两年实现现盈利,2005年全市粮食购销企业首次实现整体扭亏增盈,实现盈利79万元,2006年继续盈利30万元,走出了长期亏损的困境。

三、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粮食经济

“十五”期间,全市粮食部门大力实施以粮油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川粮优化工程”,粮油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开展,拓宽了粮食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粮改以来,全市粮食部门协助农业部门共发展订单优质粮油200多万亩,推广优质粮油品种30多个。建立了12个1200亩的优质粮油示范种植基地,订单收购优质粮油达8000万斤。发展省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有8个品牌的粮油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放心粮油”称号。“绿颂”米业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市粮局也被省粮食局评为2005年度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

发展粮食产业化,我们以抓基地、育龙头为重点。一是以局、站、所的帮扶联系村建立优质粮油基地。全市已建优质粮食基地68个,优质油菜籽基地41个,其中全市粮食系统自建79个。二是加大了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推动,鼓励和支持绿颂米业、长赤米业等7家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依托资源优势,新建和改造龙头企业。市粮油总公司、*国家粮食储备库、巴州区粮油总公司集股投资3600万元,以双低油菜籽为原料,新建生产“绿颂”牌脱皮冷榨优质食用植物油的绿颂油脂公司,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实现利税近20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31元。*龙头面业总投资2300万元,新建日处理小麦150吨等级粉生产线和日加工20吨优质挂面生产线2条,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投产。去年全市粮办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实现利润85.9万元,同比增长109.5%,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0%以上。四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全市共建成城乡便民连锁店125个,为农经销化肥770吨,其它农用物资240吨,各类农机具500多台套,经营总额达954万元。同时,基层粮食企业通过充分整合仓储设施和网点资源,开展代农加工粮食8430吨,油料7516吨,代农兑换粮食3460吨,粮油连锁经营已成为搞活农村流通的重要渠道。

四、贯彻《条例》依法管粮,切实转变行政职能

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全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努力转变职能,建立执法队伍,完善执法规章,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监管职责,全面开展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市场粮油食品卫生安全整治、粮油质量监管以及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等一系列依法管粮工作,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在粮食流通领域得到全面落实。工作中我们一是加强粮食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构建设。四县(区)均组建了行政执法机构,并成立了粮食行政执法大队。二是广泛开展了粮食法制宣传,对各类粮油经营从业人员进行了粮食法规培训,全市共培训125人,为依法管粮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开展了粮食执法大检查。促进了全市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四是逐步开展了依法管粮工作。去年全市先后出动执法人员375人次,对全市粮食收购市场进行了检查。重新审核了到期的粮食经营户392户,取缔了不合格经营户15户,新办理27户,在村社发展了粮食经营大户18户,加强了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和对市场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管。五是建立了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全年共查处各类涉粮违法案件26件,提出警告23件,处罚款1300元。市粮食局被省粮食局评为2006年度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先进单位。

五、发挥职能,服务新农村

全市粮食企业通过近几年不断深化粮改,自我发展、自求生存的机制已基本形成。尽管制改了、账挂了、人走了,全市粮食部门仍然不忘根本,积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以促进粮食增产,帮助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大力支持帮助发展优质粮油。全市粮食部门与农业、农技部门联手合作,建立了部门联动、利益联结、督促落实、奖惩激励的优质粮油发展运行机制,并通过宣传引导,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积极主动调结构种植优质粮油。去年全市共建优质粮油基地109个,帮助发展优质专用粮油99万亩,推广种植优质小麦、水稻、油菜品种二十多个,全市仅优质小麦就占86%,比去年增加10%,使推优农户亩平增收300元。并与167个乡镇、1205个村社、98000农户签订“粮食订单”39.96万份,订单粮油面积达139万亩,收购优质粮油4656万公斤,全市通过发展优质粮油共为农民增收3214万元。在组织优质粮油生产中,全市粮食部门共抽调340人深入农村,帮助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向农民提供先进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印发优质粮油品种宣传资料9万余份,开展技术培训粮农1.2万人次,支持优质粮油基地建设资金20多万元,支援各类农资26.3吨。同时大力推进农户科学储粮,选出300户储粮大户作为示范点,结合农户住宅改造建设小粮仓,组织编写了“农户科学储粮”培训资料和宣传手册,利用“2006年粮食科技活动周”为契机,开展了农户科学储粮宣传和技术骨干培训。共帮助农户建设单仓容量在3000斤左右的农户储粮小粮仓1440个,维修改造160个,惠及农户1350户。粮食部门现金、物资支持112万元,销售储粮药剂418公斤,其中为特困户无偿赠送270公斤,发放储粮技术宣传资料7万多份(册),制作发放光碟宣传89张,组织培训51次,受训4398人。通江县作为全省10个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县,全县完成新建小粮仓1000个,并于去年10月8日通过了省粮食局验收。

上一篇:粮食局安全监管发展年终总结 下一篇:汽车电机故障诊断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