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talk中文化议题设计的三种技巧

时间:2022-03-22 10:36:17

Free talk中文化议题设计的三种技巧

摘 要: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Free talk既是重要的导入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机组成。作者站在文化教学的角度,从围绕课本内容,生发文化知识;联系课外资料,比较文化差别;链接生活文化,形成交际技能这三个方面,对如何在Free talk中设计文化议题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力求让学生在不断感受、学习英语所承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多姿,最终达到增强语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Free talk 文化 设计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这就提醒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境的营造和文化的渗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这个角度上看,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敏感了,对英语文化感兴趣了,学好英语这门课程才会成为可能。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其实已然考虑了文化的渗透,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到这点。作为教学设计导入部分的Free talk这个环节,因其在话题选择方面可以比较宽泛,时间、形式可以更为灵活,因此更容易围绕文化下工夫,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在Free talk中设置文化议题,试图利用Free talk中的文化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西方文化,在聊天中以轻松的心态尝试去比较中西方文化,使学生沉浸其中,从而达成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为以后更好的交流做准备。

一、围绕课本内容,生发文化知识

所谓文化知识(Culture knowledge),在这里指的就是英语语境文化中的一般知识。只有了解、熟悉了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不然空有一肚子的语法规则也不可能在实际交流中互相理解。而文化知识的传授,我以为应该从一开始就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的安排教学。

如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8 “I’m Hungry”这一单元时。Free talk环节,我们设置了“辩一辩”环节:“Which is Western food? Which is Chinese food?”学生不仅辩得仔细,也辩得热闹。

S1: Bread is western food.

S2: No. Bread is Chinese food. I’m a Chinese. I eat some bread today。

第三课时,我设置的Free talk是“Find tableware”。将PPT画面分成两块,上半部门变化呈现pie,sandwich,some rice等,下半部分始终呈现各种餐具:刀、叉、筷子、匙、吸管。每出现一张食物图片,就让学生试着猜一猜、指一指、说一说。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说的时候,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单词。说对了,老师给予鼓励。

面对这些从课本生发出的文化知识,学生们以前并没有接触,因而感到新奇、猜得带劲、说得踊跃。游戏中,他们对中西迥异的餐饮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想象,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价值。

二、联系课外资料,比较文化差别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4 “Time”这一单元时第三课时,Free talk是这样设计的:

T: What’s this? Guess? (Hold out the index finger and thumb of the right hand.)

S1: A pistol.

S2: Eight.

S3: Eight people.

S4: ...

T: No,you are wrong. This is two.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it represents No.2.

(Then next,the teacher holds out the forefinger and the middle finger of the right hand.)

T: Guess one more time,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what’s this?

S1: Two.

S2: Success.

S3: ...

T: This doesn’t represent “two”. It means “victory”. However,how does this gesture come? Please surf the Internet after class.

学生边比划边交流,不仅趣味盎然,还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第四节课,我请一个学生专门汇报从网上找到的“V”这个手势的来历。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5 “Plus and Minus”一单元时,我利用Free talk又讨论了 “lucky number”这个话题,和孩子们聊聊在西方文化中为什么“thirteen”这个数字不受人欢迎。课后,我还布置了学生通过上网来阅读《双语:“13”成为不吉利数字的原因》《中国人看重吉祥数字》,以此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些设计让学生在Free talk的引导下,通过查询、阅读资料,在比较中完成了对一种新思想、新文化体系的探索,从探索的过程中感知文化的魅力,既强化了本民族文化,又不断加深对西方社会文化的了解,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符号体系的了解,那么,随着对这些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英语中最基本的“四会”技能也能相应地不断加强了。

三、链接生活文化,形成交际技能

在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3 “Hobbies”时,我觉得可以在学生会问“Do you like...?”的基础上尝试着加入鼓励别人的语言,从而形成实用意义上口语交际。于是,我将第三课时的Free talk设计为“Do you know some words or sentences of encouragement?”。

S1:You can do it be.

S2:Come on!

等学生说不上来时,老师出示鼓励话语并带读:

I’m sure you can do it best. You have our backing. (我们支持你。)Keep it up.(继续下去)

Go for it.(去试试看)No pain,no gain.(付出才有收获)Give it a try.(去尝试吧)

读完要求每人挑两个记一记,之后迅速给一段话同桌之间尝试交际。

What are your hobbies?

I like?摇 ?摇?摇?摇

I want to try it,can I?

?摇?摇 ?摇?摇?

学生们现学现卖,用得非常积极。这个班今年毕业时,很多学生就用上诸如:“No pain,no gain. You can do it best.”等语句来给别人作为毕业赠言。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时,我这样设计来Free talk。课前先让大家各自准备好礼物,老师示范送礼者:“Hi!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Here’s a present for you!”然后请接受礼物的同学当面拆开,老师在一边提示说:“Oh,it’s a ...How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Thank you!”像这样演示两组之后,请学生总结归纳出接受礼物要一定要说赞美和感谢的句子,在实践中理解了西方文化中比较直接的一面,要当面给予肯定,然后自由赠送并交际,成功渗透了英语语境中的礼仪教育。这两个Free talk带着学生由语言知识向语用知识的转变,尽可能模拟出了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为将来的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Free talk作为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能始终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去设计Free talk,那么我们既能契合牛津小学英语课本身的编排方式,又确保了教学在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让学生的语用能力不断增强,这也恰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旨归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上一篇: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下一篇:如何让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发挥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