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休息课堂

时间:2022-03-22 02:29:07

莫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休息课堂

【摘要】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语文课堂,尤其如此。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出生一直到现在,学生都在说,都在用,并不陌生。但好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不少同学认为上语文课就应该放松,是数理化之后的休息课,对语文课堂更没有兴趣可言。鉴于此,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利用兴趣这个学习的敲门砖,让兴趣成为语文课堂跳动的音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语文课堂高效起来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一、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让兴趣奏响中学语文课堂的和谐音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有效提问

有人说,语文和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话有一定道理。任何形式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当然有的高于生活,比如文学作品)。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用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进行有效提问,课堂就活泼多了。如上《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我对小兄弟喜爱风筝的行为进行了精神虐杀,我们也许在阅读中予以极大的同情,你在童年时(或者现在)或许也喜爱某样游戏,你有过小兄弟这样的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顿时,课堂上像炸开的油锅,沸腾了。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让同学们体会到语文并非远离我们,也并不是那么难学。在自信、尽情的表达中,同学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会随之而来。

三、融入情感,实施赏识,诱发学习语文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人对客观事物有愉快、满意、喜爱等积极的情感,也有厌恶、愤怒、憎恨等消极的情感。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融入自己的情感,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这样不仅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距离而且使他们感受温暖和力量。另外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实施赏识教育,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语文课了

四、合理利用争论,促成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并不是所有的语文问题都有标注答案,如果非得学生要怎样回答,那只能是使我们的学生思维变得僵化、不懂变通。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允许他们进行争论、辩论。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如我在上完《风筝》一文的时候,问同学们是否还有问题,有一个同学问到:“‘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儿童玩的游戏’,那么我认为什么行为才是有出息的行为呢?”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叫其他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快地得出这个结论:只有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那么我不给小兄弟放风筝,应该是为小兄弟好呀,为什么又说这是对小兄弟的一种精神虐杀呢?这一问正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引起同学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依然是见仁见智。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同学们厘清各自的思维过程,培养各自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们间的思想得到碰撞,生发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火花。这些都是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如果又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参加,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的火花一旦点燃,语文课堂就不会是大课间、休息课,而是思维迸射的魅力课堂,是学生快乐语文的强大磁场。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县实验中学)

上一篇:浅谈高中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 下一篇:浅谈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