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语阅读课堂的效率

时间:2022-03-22 10:33:58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语阅读课堂的效率

摘 要:先进的教学方法必然来自于教学实际,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深入解读文本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呢?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课堂 效率 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小学语文各种学习活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作为引导者,是指引学习打开知识宝库的导线。

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有利的支撑作用。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其稳固性越强,影响愈是久远。教育家布鲁纳的“科学基本结构”理论及赞可夫的“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都说明了加强基础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都给了我一些教育启迪。“高效率教学”可以看成是学生用相对较少的精力投入去获取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因此,就微观的课堂教学而言,必须十分注重效率问题,凡事就会事半功倍,这对于作为传统基础科目的语文尤其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呢?

一、深度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

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王崧舟老师曾指出: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

的确,有些文本粗看似乎很为浅显易懂,似乎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深刻内涵。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好教的。但实际上,不是没什么好教,也不是没什么好学,而是我们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果我们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如果我们善于挖掘这简单中的不简单,往往简单的文本就会变得不简单。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古诗,古诗寥寥数语,去解读它,也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我们对古诗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对诗词意义的理解上,应追求一定的意境深度。在解读古诗时应先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再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的意境与深意。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些老师,甚至书籍都把后面两句解释为:“孤零零的一只小船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边,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滔滔流向天边。”“孤帆”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开始;黄金水道,九省通衢,商旅之人熙熙攘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繁华更胜京都。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难道会仅仅只有一片船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再结合作者的心情来理解:江面上千帆竞发,可是他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见老朋友的船帆。因此,“孤帆”是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怅惘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惘,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可见,借助于时代背景,再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就能够把这首诗读懂、读好。

二、正确引领文本的多元解读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把握“度”。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多元”解读要关注价值取向的引导。一个课堂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种声音!但不等于可以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随心所欲地误解误读;不等于信口开河、故意唱反调,以显示“与众不同”的“独创”。“多元”是有“界”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

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狐狸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狐狸很狡猾,它与乌鸦的对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以致乌鸦上当受骗,但有一个学生却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师听罢带头鼓掌,肯定该生这种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试问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类需要善良和诚实,而不需要邪恶和虚伪。如果把狐狸的骗人行径当作聪明之举来欣赏、仿效,那还要讲“诚信”干什么呢?教师以“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表扬之。如此下去,只顾学生的个体体验而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要把我们的小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狐狸”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笔者认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必然来自于教学实际,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