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时间:2022-03-22 10:26:21

讨论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摘 要: 当前,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以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代替教师“一言堂”的教法受到广泛认同。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讨论法缺乏理性深入思考,致使高中语文课堂讨论流于浮华、浮躁、浮浅,表面热闹,实际收效甚微;一些教师否定讨论法,否定教学互动,否定合作探究,不敢或不愿大胆采用讨论法,甚至对新课改存在疑惑,认为还是传统的经验管用。作者着重从如何增强课堂实效性方面谈谈感悟。

关键词: 讨论法 高中语文课堂 实效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并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日趋理性地健康发展,教师多由以前的“满堂灌”转变为关注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是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灵活、热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目前讨论法在教师中尚存在颇多争议,有的老师不敢运用,觉得难以驾驭,事倍功半。如何才能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谈谈看法。

一、科学合理组建讨论小组

分组很重要。科学的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学生性格多种多样,能力参差不齐,有善于深度思考的,有偏重感性认识的;有富于创造的,有喜欢借鉴学习的;有乐于表达的,有相对腼腆羞涩的。教师在分组时,须对“学生资源”宏观整合,优势互补,让各组都讨论,让人人都活跃。对个别缺乏“火种”的“讨论贫困组”,要调动优秀人才“援助”。但当前不少课堂讨论,分组往往顺应座位“天然生成”,顺其自然,编座位时没有考虑到课堂讨论需要。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则群龙无首,冷冷清清,收获寥寥。

二、合理设置讨论问题

讨论要有质量,首先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是前提,是方向。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讨论半天,为讨论而讨论,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养成坏习惯,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

1.问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那些体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最具有讨论价值。如《失街亭》一课,诸葛亮究竟该不该斩马谡?这一类问题对于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性格、深入了解文章内容能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对那些不能突破重难点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自然是毫无实际意义,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应该选取能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分析、论证,研究、讨论,思维一下子动起来了,把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处。

3.问题难易适度。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思考或略加思索就能得出结论,自然无需讨论。同样,难度大的问题不宜让学生讨论,教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们虽然勉强讨论,但难以有成果,而且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挫伤学生思考、讨论学习的积极性。

4.问题数量适量。一堂课中,用于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精挑细选的,能激活课堂,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对问题不加筛选,抛出过多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自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产生厌倦感和思维惰性。于是胡乱敷衍应付,教室里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思考,没有交流,没有对话。

三、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讨论应该用在什么时候?简单地说,就是用在最有必要讨论的时候,用在“非讨论不可”的时候。

1.先思考后讨论。讨论是一种合作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首先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一定认识和见解的基础上。教师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学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现讨论冷场、中断,或者讨论质量低下的问题。而且,一些学生可能自己不动脑筋,等着别人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懒惰行为、依赖性强。

2.讨论应安排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学生大面积产生困惑,都急于想知道结论,这时求知欲望、思考动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很强烈。此时安排他们讨论,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时机。有些问题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挈全课、激活课堂的作用,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首。有的问题需要之前做出大量铺垫式的介绍或引入,学生才能认识到,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中。还有一些问题属于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属于整堂课中心的深化,这样的问题宜放在最后。

四、教师精当指导点评

讨论法固然要充分体现课堂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毕竟不够成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而应或点拨,或调控,或总结,要对课堂讨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引领作用。

1.营造氛围,鼓励放开。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和鼓励学生多维解读、个性化解读,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解、对传统观点质疑甚至挑战。舍弃条条框框,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讨论,让学生放得开。

2.及时引导,随时调控。鼓励学生相对自由地思考和讨论,并不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放任自流,而是随时对讨论驾驭、调控。当有的学生觉得信心不足,不敢“越雷池一步”时,教师要提出鼓励,激励他们努力朝前走;当有的学生过于强势,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同学,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当有的学生有了讨论成果,或者取得了阶段性进步时,教师要给予赞美或肯定。

总之,讨论法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我们要大胆地、广泛地采用,但不可盲目运用,不可滥用。只有真正把握好其科学性,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应用,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师生敞开心扉、心灵交融、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感的平台,让课堂讨论涌动生命的灵性,提高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上一篇:如何指导学生用鲜活的人物语言描写 下一篇:也谈游戏在学前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