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灵活就业与高校美术类专业教学改革

时间:2022-03-21 01:35:00

大学生灵活就业与高校美术类专业教学改革

摘 要: 灵活就业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正规的就业而言的非正式就业形式。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灵活就业理论与实践启示高校美术类专业必须转变培育观念,通过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培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灵活就业 美术类专业 教学改革

灵活就业(flexible employment)是指不同于传统的、正规的就业形式的非正式就业形式。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中的界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名称”。近年来,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所占的比例已远远高于签约就业的毕业生。我们就“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对武汉地区开设美术类专业的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涵盖国画、油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动画等美术类专业(方向),学生对其中的“你希望的就业形式”问题的回答情况如下表统计:

这一调查结果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基本一致。以我校为例,2009年6月底的实际就业率为93%,而其中的灵活就业则占65.3%;2010年6月底的实际就业率为95.5%,其中的灵活就业是77.6%。由此可以看出,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灵活就业,除去就业困难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与美术类专业的特点及毕业生在就业形式上的个人取向有很大的关系,这应该说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就业特点。

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选择,反映出毕业生的择(就)业观念逐渐趋于理性,但同时也应看到,从事灵活就业不等于低要求就业,它不同于正规就业,因其“灵活”性而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全面、更高,压力则更大,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否则就无法适应灵活就业。就业形式的新变化和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对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才规格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形式的新变化,实现培养观念的转变

培养观念决定着教育教学实践,高校的职能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高校的存在价值。但实现高校职能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以求贴近社会需求。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选择,不仅反映出就业形式的变化,更对美术类专业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美术类专业的培养观念不能还停留在培养艺术家上,仍沿袭着以往的精英教学模式,脱离社会而关门办学。高校应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及时转变培养观念,弄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应给予学生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将来能干什么、能否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等等。如果办学者和教育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那受教育者就更是心中无数,只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被动地接受教育,由此毕业生的质量和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高等教育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一种服务,它既为社会的需求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又为学生提供教育培养服务,社会的需要就是高校培养的导向。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对象对培养形式、内容提出新的要求时,高校不能熟视无睹,而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跟随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变化,适时转变培养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使美术类专业的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对素质、能力的需求渴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适应社会对美术类专业的人才要求。

2.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与美术专业相关的新兴文化(艺术)产业如媒体广告、动漫、网络游戏、网页美工、影视艺术等朝阳产业,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就是为振兴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培育人才、积蓄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实际上,创新是美术类专业的根本特点,也是艺术的生命。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艺术设计,离开了创新就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就没有生命力。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整体呈现出多元化,而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能力日益凸显。因此,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美术类专业过于注重专业培养,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理解创新是艺术的本质,而且要结合教学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独创、什么是首创、什么叫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扩展、发散、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具有立体多角度、全方位的观照能力,学会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历史、辩证、有前瞻意识地认识、分析、研讨问题,从而具备丰富的形象感知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结合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欣赏、解读艺术现象的时候,结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实际对作品内容、作品形式、技巧等做独自的思考和探究。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学生能把创新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不断创新的能力。

3.增强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课程是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现代课程发展具有开放性和综合化的趋势。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发展应该以个体发展规律为基点,同时课程发展系统与社会系统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所谓综合化指课程发展与知识编排需要按照现代知识发展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变化,高校美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内容和形式等,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既要强调专业基础课程,重视美术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原理,加强实践美术课程,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综合性的基础教育,使学习“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使学生具备宽广的社会实践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课程的开放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建构开放式课程体系,使课程具备开放性,课程与社会发展、个体需要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课程选择的个体性,充分尊重个体价值,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强化课程的综合性。课程设置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建设包括诸如设计伦理学、美学、法律、市场学、行为学等在内的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工艺美术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术专业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单一的设计问题和造型装饰问题,而应该培养学生用整体的价值观念认识和研究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中的质量问题,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化教学。信息时代技术高度发达,美术教育应注意技术知识(包括高科技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民俗艺术和人文知识的培养,使艺术与技术实现完美结合。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

理论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知识的应用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正是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培养、提高和检验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让学生走出去,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当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技能,综合提高诸如吃苦耐劳的能力、适应生产实践的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及竞争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教学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使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合二为一。让学生走出去,在真实的市场背景中进行实践,充分体现课程极强的实用功能性特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既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又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实践经验。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因此,实践性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实践性教学应该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把课程学习环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二,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之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既使学生在专业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又使其在动手实践训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了拓展课堂教学功能、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实践性教学所达到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的效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实践性教学改变了过去学生课堂认真听课有余、活跃思维不足的消极课堂气氛,创造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增加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交流贯通的机会。

5.加强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在改革课程的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二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富有趣味,而且减少了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多画种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口头讲授变得更加直观和丰富,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绘声绘色。再如室外课堂的开展,这里的室外课堂不仅是指室外风景写生,还包括外光静物、人像写生和市场实践、课程调查等,原本只能在室内开展的理论、实践课,应当充分配之以适当的室外教学。教学场所的转换,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加深印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学应当注重开放搞活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教训的不断总结、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防止封闭和排它的倾向。改革、完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倡现代的教学观念,改革过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现着教师对知识资源的使用,以及对学生思想空间、眼界的关注。

我们要适时更新教材,从教学传统化、考试一统化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研究行为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认真作好选修课的指导,并不断深化、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的理念和方法。实际上,美术教师不仅是技能技法的传授者,更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我们应当注意现代的艺术教育教法已扩展到氛围教育、环境教育、情境教育等教育模式。这非常需要教师在艺术理念判断上的清醒和教学思想上的开放、宽容。教师必须注意对现代科技、材料、手段的及时借鉴,注意以此来改造、开发、研制、创造新的教具,并熟练掌握应用。

此外,在教学管理上,可以考虑建立工作室制度,将学生的专业热情与教师的教学责任完美地结合起来。实施工作室制度,可以将学生的专业热情与教师的教学责任完美地结合起来。具体实施如下:成立基础部、工作室部和选修部。学生进入二年级的同时由专业教师申报个人实名工作室,申报教师公开展示个人作品、专业方向、教学理念。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申报工作室的报名学生人数不足一个自然班则视为申报失败。所有教师都可以被基础部、选修部和其他工作室聘任。每个工作室申报成功后,在不超出学校学分总数的情况下,根据工作室自身的专业指向和教学理念自行拟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报管理领导审批。学生的阶段成绩和考核成绩一律由领导组织学术组考评。学校根据每个工作室的学生人数划拨教学经费,工作室以此实施组织教学。实施工作室制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处在一种创造风格、研究技艺的学习环境中,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独特定位的研究领域中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作室有效地将学术性与教育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处于一个在独立自主学术前提下能处于不断“动态发展”之中的“开放空间”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愿,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毕业生就业形式的转变,从教育需求上要求美术类专业的培养必须根据社会需要的新变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对美术类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包巍峰.关于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6,(1).

[2]彭永林.灵活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6,(8).

[3]裴劲松、李佳.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6).

[4]蔡伟.关于普通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3).

[5]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

[6]幸代远.关于美术专业教学实施工作室制度的构想[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z025)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从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实施中看学生的变化 下一篇: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