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心脑血管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3-21 11:35: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心脑血管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心脑血管病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455例住院患者予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血脂的关系,又按年龄分成3组,分析组间各因素间关系。结果: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与斑块形成有显著关系(P

【关键词】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495-03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全身性疾病,全身各肌性动脉如颈动脉、冠状动脉等常同时受累,从而相应地引起心脏和颅脑的缺血性改变。近年研究表明血管壁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而斑块形成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它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1]。本文通过回顾分析住院患者455例的颈动脉超声病理改变,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中老年不同年龄段与心脑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关系,从而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手段,提供及时发现早期斑块和进行临床干预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5~12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共455例,平均年龄(74.95±10.59)岁,其中男201例,女25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有无斑块将455病例分成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斑块组316例,平均年龄(77.63±9.19)岁,其中男138例,女178例;无斑块组139例,平均年龄(68.84±10.89)岁,其中男63例,女76例。另按最近WHO提出的年龄划分标准将455例患者分成3组:1组(中年期,年龄45~59岁),共44例,平均年龄(51.57±4.13)岁,其中男21例,女23例;2组(老年前期,年龄60~74岁),共113例,平均年龄(69.21±3.44)岁,其中男48例,女65例;3组(老年期,≥75岁),共298例,平均年龄(82.26±4.01)岁,其中男134例,女164例。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EnVisor系列的Philips M 2540A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10 MHz,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常规纵横扫查双侧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起始部。IMT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IMT≥1.3 mm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1.3 疾病资料的获取:从病史中获得脑梗死194例,冠心病184例,高血压病240例,糖尿病74例,高尿酸血症81例。其中脑梗死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冠心病诊断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建议的冠心病诊断标准[3];按WHO1999年诊断标准,将血压≥140/90 mmHg诊断为高血压[4];空腹血糖≥7.0 mmo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两次以上诊断为糖尿病;按本院标准:男性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340 μ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1.4 其他危险因素获取: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每位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血葡萄糖,血尿酸。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Pearson χ2检验,因素间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应用Stata 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各项可能危险因素的单因素比较:比较发现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及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比例也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显著。两组在性别、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等危险因素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通过对各因素间的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性别、血脂各指标、血糖被排除,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年龄的OR值为1.091,高血压病的OR值为4.246,糖尿病的OR值为3.798,冠心病的OR值为3.130,脑梗死的OR值为3.794,高尿酸血症的OR值为2.563,5个因素的P值均

2.2 三组不同年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三组患者在性别、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斑块发生率、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 三组不同年龄患者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对各因素间回归分析,中年期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被排除,而糖尿病、脑梗死进入回归方程,其中脑梗死的OR值为11.257,糖尿病的OR值为15.534,2个因素的P值均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及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显示不同年龄组中斑块发生率明显提高,从中年期的13.6%,老年前期的60.2%上升到老年期的81.2%。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有关报道一致[7],这可能由于硬化斑块形成需要各种损害长期作用有关。有文献报道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5],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高血压本身可以诱导内膜增厚,暴露于高血压的时间越长,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越高[6]。本文三组不同年龄组中,高血压在中年期与斑块关系显示不密切,但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则有显著关系,提示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病人中高血压的积极控制对斑块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其主要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等[5]。与本资料显示相符。以为是通过脂质代谢异常以及慢性炎症反应等来实现的[7]。本文中发现,糖尿病在中年期和老年前期与斑块有显著关系,但在老年期关系不显示,推测可能是糖尿病一般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是否到老年期发病趋于稳定有关,提示早期对糖尿病控制的必要性。尿酸是一种嘌呤代谢产物,有报道[7]血清高尿酸与卒中、心脏病发作危险增加相关,高尿酸血症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与本文研究结果相符,本文显示,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显著关系,在老年期年龄组中更加明显,可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是随年龄渐增有关。目前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多种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脑梗死,主要与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栓子,或者斑块形成致管腔狭窄远端脑血流低灌注状态有关[8]。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是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等,大约99%冠心病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有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关系,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6]。本文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冠心病有显著关系,脑梗死在中年期和老年期与斑块有显著关系,但在老年前期关系不显示,是否提示中年期早期斑块形成是不稳定斑块多见,容易栓子脱落致病,而老年期是斑块随年龄增高而增多致管腔狭窄致病。冠心病在老年期和老年前期与斑块有显著关系,但在中年期关系不显著,这和有关文献报道,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增加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邬松林,周永明,李建军,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158.

[2]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张季平.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39.

[4] 牟善初,郑秋甫.新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95.

[5] 曹贵方,汪 慧,陈黔妹,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尿酸、性别、年龄、糖尿病史等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21.

[6] 黄跃金,杨鸿群,邬至平,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5.

[7] 张枫林. 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研究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25.

[8] 康素玲,郭 玲,郭 辉,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6):66.

[9] 谭国娟,智 光,盖鲁粤,等.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8):526.

收稿日期:2008-07-08

上一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87例 下一篇: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足踝部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