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自制贴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时间:2022-03-21 09:50:34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咳嗽、咯痰,清晨和傍晚症状加重,病情迁延难愈,感冒后易诱发等。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大多属于阴寒过盛、阳气虚弱的体质,适合进行“冬病夏治”。该病患者若在夏季伏天使用“穴位贴膏法”进行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人体在三伏天会出现气血旺盛、腠理开泄的状态,此时用贴膏方进行治疗,可使药力迅速到达病所。同时,伏天也是人体内寒气最弱、最容易被清除的时候,在此时使用驱风祛寒类药物进行治疗可起到最佳的效果。下面就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贴膏及其使用方法,供选用:

原料: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甘遂、细辛、生半夏各12克,鲜生姜100克。

制用法:将前5味药一起研成细末,装入密闭的玻璃瓶内,置于冰箱中备用。将鲜生姜洗净、捣碎,挤出生姜汁,用姜汁(可略加水)将1/3的此药粉调成干糊状,再将此药糊捏成6个小药丸,每丸约重4克。将此药丸粘在直径3厘米的牛皮纸或塑料薄膜中心,分别贴在患者背部的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两侧各有一个)、心俞(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两侧各有一个)、膈俞(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两侧各有一个)6个穴点上,用直径5厘米的医用胶布或麝香壮骨膏固定。该病患者应在每年的初伏天、中伏天和末伏天各贴药1次(每次间隔10天左右),每次贴药2~6个小时,连续用药3年为一个疗程,应至少坚持用药一个疗程。如果在贴药后皮肤上有烧灼感或疼痛感,可提前将贴膏取下。如果在贴药后局部有发痒、发热或舒适感,可以适当延长贴药的时间,待药物干燥后再取下。

适应症:此方适合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受寒后症状加重、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等症状的阳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使用。阴虚火旺者、孕妇、2岁以下的儿童、皮肤过敏者及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此方。

功效:中医认为,用贴膏贴敷背部俞穴可使人体的上中下三焦的气血相通,使全身的阴阳趋于平衡,从而达到疏通经络、防病治病的目的。从药物组成上看,此方中的药物多为辛温之品。其中,白芥子为主药,有温肺止痛、豁痰利气、散结通络的功效。细辛有祛风解表、消肿止痛的功效。延胡索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功效。甘遂有逐水化痰、利水消肿的功效。半夏有化痰止咳、消痞散结的功效。生姜汁有温肺通络的功效。将诸药合用,药穴相配,可有效地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咯痰、胸闷等症状,大大缩短其病情康复的时间。临床研究发现,肺俞穴、心俞穴及膈俞穴均集中在人体背部交感神经链所处的位置。在这些穴位上使用贴膏可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炎、祛痰的作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用该方治疗一个疗程后,多数患者病情发作时的症状可明显减轻,发病的间隔时间可明显延长,平素易感冒的现象也会明显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使用贴膏后,贴药处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发热、充血、起小水泡等症状,这属于正常现象。这些局部炎症反应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且常会在数日后自行消退。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可在患处皮肤上涂一些肤轻松软膏。如果贴药处的皮肤上出现了较大的水泡,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此外,该病患者在使用贴膏进行治疗期间还应禁食韭菜、香菜及生冷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少吃海鲜、虾、牛羊狗肉及油炸食品,并应注意保暖。在贴药当天不可洗澡,也不宜过多地活动,以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注:“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深藏伏在地下之意。一般来说,每一年应有三个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个伏为10天左右。但今年较为特殊,中伏的时间较长。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若要在今年使用贴膏进行治疗,应在中伏多贴药1次。2009年三个伏的时间如下:初伏为7月14日~7月23日、中伏为7月24日~8月12日、末伏为8月13日~8月22日。)■

上一篇:宫颈表面光滑、无糜烂就不会患宫颈癌吗 下一篇:这些药酒可治疗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