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时间:2022-03-21 05:12:50

巧用课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摘 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辟更加有效、生动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关键词:巧用课件;课堂小结;探究结论

一、在复习旧知中巧用课件,为探究做铺垫

复习铺垫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迁移作用,同时也是为学生探究知识搭桥铺路。探究新知的检查复习必须对准这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及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回忆这一推动方法,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一时难以说清,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适时提示,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推动的过程,并概括为剪拼法。

二、在导入新课中巧用课件,激发探究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一个老地主临终前把两个胖乎乎的儿子叫到身边把两块田地分给两个儿子(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两个儿子一时争执不下。”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到底哪一块大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三、在新知教学中巧用课件,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课件的演示介入,主要起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动画显示一个空心圆柱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锥,通过平移,把它们的底和高在屏幕上闪动重合,学生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底和高重合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演示一个小朋友将空心的圆锥装满沙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中,如此三次正好装满,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从动画演示中学生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师因利势导让学生观察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倒沙动画操作实验,发现倒三次未能装满,通过正、反的操作实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启发学生联系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sh。

四、在知识巩固中巧用课件,提高探究效率

数学教学过程中进入巩固阶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重要一环。教师巧用课件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连线对应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及探究数学问题的效率。如:在单纯的计算教学中,设计“小动物们开设数学医院”栏目,请同学给生病的动物治病、看它们病在哪里等问题。如果答对了,课件语言系统就发出小动物欢快的叫声,反之就发出“再想想”的声音。在这样的练习中,图片、声音和动画将传统的匹配题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在拓展练习中巧用课件,培养探究能力

每一节课教师应该设计出一道拓展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如:复习组合图形面积时,利用课件显示下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如图1,单位厘米)

学生踊跃发言:用梯形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面积。列式为(5+12)×6÷2-5×6÷2=36(平方厘米)。教师设问:如果梯形的上底5厘米这个条件不知道,还能不能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呢?学生困惑之时,课件显示:把这个图形中空白三角形的顶点逐渐向右移动,移到梯形下底的中点(如图2),学生迅速发现空白三角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因为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从而列式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6÷2+6×6÷2=36(平方厘米)。

六、在课堂小结中巧用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数学课堂教学小结经常穿插于检查复习、新知教学、巩固应用和课后总结阶段。如在“圆的周长”这课里,课件先动画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学生联系自己画圆的经验,发现圆的周长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大胆猜想后,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分组做实验,测量自己准备的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比值。实验细致认真的小组与猜想吻合,而有些小组可能因为器材等多方面原因而探索失败。如果让这些学生盲从实验成功同学的结果,显然违背了自主探索的教学设想,在这里,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人机对话的程序。学生可以上机操作,选定任意长度为直径,画出相应的圆,然后动画演示拉直周长、“倒下”直径去量周长要量三次多的过程,这样实验失败的同学通过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同样亲自证实了猜想。

总之,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课件的直观性、启发性、实效性的同时,还应运用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焕发光彩。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九小学)

上一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解读与实战策略 下一篇:《卖油翁》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