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之美

时间:2022-03-21 12:14:56

窥探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之美

一、美在首尾

(一)美在导入。凡事都追求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已引起了各位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什么才是“美的导入”呢?我认为,它或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或能给予学生“耳濡目染”的享受,或能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或能巧破学生心中的“疑云”――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它能起到“一石激成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并开始构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二)美在拓展。我认为,语文的结束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扩大学生语文学习外延、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舞台这个目的。如一些续写、改写、读后感的写作(如教学《孔乙已》时,让学生续写结局或写一封信致孔乙已);再如在文本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文质兼美的词句,我就要求学生加以积累并在今后的作文或平时说话中加以运用。这样在语文拓展活动中,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语文之美,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美在整体

(一)美在和谐。和谐是各种相关因素恰倒好处配合的结果。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种因素都有机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两个主导因素,只有这两个主导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如在上初中课本第一册《夏天也是好天气》时,一位老师他把课文的学习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①说“理解”的话;②说“积累”的话;③说“发现”的话;④说“创造”的话。以第一个阶段说“理解”的话为例。在导入新课之后: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学生杂然地读课文,说“话”)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以句话)…… 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师:多么秀美呀。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很静。…… 学生畅快的发言与教师精粹的评点交融在一起,形成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而这种和谐美就在于情感的渗入,学生的发言,老师的点评,都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美在节奏。在教学中,张驰兼顾、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课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节奏,本意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急徐行止长短强弱等现象。在课堂教学上,节奏主要指教学结构的疏密变化、教学气氛的张驰起伏、教师声调的抑扬顿挫等。教学中丰富的节奏,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产生美感。课堂教学中节奏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以下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教学内容主次分明。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的教学,教师需要教,学生需要学的方面很多。但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点内容,要重锤敲打,精雕细刻;一般内容,一语带过,忍痛割爱。这样,就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自然就会相成鲜明的节奏。课堂气氛张驰有序。中国有句古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驰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讲究“张”与“驰”的巧妙配合。

(三)美在心灵和爱心。完美的课堂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模式也无定论。我认为,整体效果,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因素。整体效果的体现,三维目标的实现必不可少,这是客观要件;而主观方面,我觉得,在遵循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完成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四者心灵的碰撞,尤为重要。亚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为人的教育,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从本质上讲,每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都充满好奇心,都期待着发现未知世界、学习未知知识;每一颗学生的心灵,都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洋溢着动人的诗情。

三、美在流程

美的教学流程,能让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让教师教学行云流水、得心应手。

(一)美在无言。美的形态有多种,有时,无言也是一种美。所谓无言,就是没有言语的参与,只有心灵的沉浸。这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师生共同处在某种特定的情景,沉浸在其中,在感悟,在体验,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有位老师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当,当,当!”录音机里突然传出了沉重、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有诧,全神贯注,寂静笼罩这课堂片刻。接着,教师深情地朗读起来:“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沉默。教师哽住了,读不下去了。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教师“转身朝着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时,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教师,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仿佛这位教师就是韩麦尔。…… 这位教师,不仅自己融入了都德所描绘的情境中,被主人公那强烈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妙的是,他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片段,巧妙的运用了录音机、自己的朗读、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学生们带进了那个亡国的情境中。在这时,学生表面上的无言,其实是内心的千言万语,内心强烈的情感,难以表达的表现。“此时无言胜千言”。表现出一种无声之美。

(二)美在流程版面。流程的创设,应遵循文本特点、学生心理建构、实现三维目标三位一体的规律。在教学流程的基础上,要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学生为课堂主人”的理念,创设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习版面”。如教学《喂――出来》的流程设计

创设情境――序曲

整体感知――“先声夺人”篇(黄河---壶口篇)

文本感悟――“畅所欲言”篇(鸟瞰黄河篇)

理性概括――“标新立‘疑’”篇(九曲黄河篇)

心灵内化――“鹤立鸡群”篇(心中的黄河篇)

拓展延伸――“人与自然”篇(黄河---黄海篇)

实践运用――“新闻调查”篇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四、美在个性

应该说,语文课堂上,“个性”是亮点。它表现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读,乃语文教育的本性!要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个性阅读的平台,做一个放手型的教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之友》中,李镇西老师特别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他说,“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教师灌给他10分强”,他注重的是在思想上“点燃”学生的“火炬”,从而让他们去对课文“深刻的体会”,“精彩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见解”。他坦然地说,“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的“读进去”。在这里,开放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得到了充分的关注。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会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如让学生选择阅读、合作阅读、开放性阅读等。让学生在兴奋紧张的思维中,把疑问,把答案在情不自禁中脱口喊出来,不必受传统课堂纪律的压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它的更多更美的魅力,将会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同行们孜孜不倦的实践创新挖掘而大放异彩!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追求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倡导自主学习模式,进入语文有“我”之境 下一篇:关于普通高中语文备课组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