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的死刑适用

时间:2022-03-20 09:59:47

摘 要 纵观死刑的历史,它随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而产生;又随生产力进步而不断走向鼎盛时期。伴随世界科学、文明的进步,时至今日它却一点点走向衰亡。随着刑罚理论的不断深入,死刑这种人类利用了几千年的领衔主刑已成为刑罚学界讨论、研究的首要课题之一。为了保障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似乎保留死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死刑在我国现实不能废,但这点不能阻止其未来的消亡命运。

关键词 死刑 价值取向 死刑的适用

一、死刑在中国的价值取向

死刑(death penalty)又称生命刑,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习惯。因此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老的一种刑罚。死刑兴盛于刑罚的报复时期,泛滥于刑罚的威慑时期,失宠于刑罚的等价时代,衰败于刑罚的矫正时代,至今日所处的刑罚的折中时代,死刑已逐渐迈向消亡。但死刑作为古人定国安邦的刑罚之一毫无怀疑的使用了几千年,却值得我们深入研讨。谈到死刑在中国的价值取向,我们就必须清楚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一,死刑适用的范围过宽。我国现行刑法中有68种犯罪可以适用死刑,而且大多是经济犯罪。这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六条规定的“死刑适用于最严重的犯罪”相冲突。

第二,死刑的适用界限过于笼统,加大了法官宣判死刑的自由裁量权。我国死刑大都将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一起规定,且适用情节都为“情节严重”之类的模糊语句。这样死刑适用标准不具有了可操作性,从而易导致误判。

第三,死刑的复核如同虚设。由于我国从1983年以后,为了适应从重从快打击严重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将杀人、、抢劫、爆炸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授予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而现实中往往二审法院就是高院,因此导致二审程序与复核程序合二为一。

第四,我国死刑实际执行率居高不下。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奉行“少杀慎杀”的政策,但实际执行死刑的人数还是很大。

二、解决我国死刑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我国“保留死刑,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并正确理解“从重从快”的“严打”政策

早在1951年5月,在修改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时,强调指出:“凡介在可杀可不杀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杀,如果杀了就是犯错误。”可见少杀慎杀有利于防止误判难纠和错杀,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至于“严打”是“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简称。需要注意的是严打一方面不能放纵严重刑事犯罪,该适用死刑的决不手软。另一方面严打的“从重”是以法律的规定刑罚为前提的,且适用对象是特定的。由此可见,我国死刑政策在未来发展上不能迷信推崇死刑,保留死刑也只是为了特殊预防,满足群众和社会安定的需求。

(二)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1.大幅度削减刑法中的死刑罪名

首先废除绝大部分经济、财产犯罪的死刑。从功利的立场看,死刑并不能有效的遏制贪利性犯罪,贪利犯罪的发生、增多,其与国家政策上的失误、经济管理上的混乱、政府机构中的腐败、社会监督的缺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从经济管理制度的健全等方面入手。而且对于贪利犯罪可以运用自由刑与罚金刑更经济些。

其次废除一些名存实亡的死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为中心,及国内环境的日益稳定,早期刑法中规定的如反革命破坏罪,反革命伤人罪等已形同虚设极少适用,还不如早早废除,徒招他国的非议。

2.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主体和积极适用死缓制度

根据我国九七年《刑法》修改,死刑在适用主体上已把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排除在外。而对于死刑适用主体的年龄上限和残疾人却未曾做出规定。本人认为,根据我国尊老爱幼助残的优良习惯和国际死刑适用主体发展趋势,我国也应就此作出相关规定。

3.立法上对死刑适用尽量明确具体

我国在立法原则上要求明确具体,但现实中我国刑法针对死刑的适用界限却非常模糊,常将自由刑与死刑规定在一起,且多为“情节特别严重的”之类概括的语言,没有将死刑适用的情节具体量化。所以本人认为生命刑作为刑罚中最严厉的刑罚,在适用情节上一定要量化或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标准,从而防止死刑适用上的扩大性解释和司法擅断。

4.严格执行死刑复核制度,为控制死刑适用提供程序上的保证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复核权由最高人民法院所有。这点也是鉴于死刑判决的特殊性而为之设立的特别程序。本人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组成一个最高人民法院的巡回法庭在全国范围进行巡回复核,从而既达到复核的作用又减少了不必要的复核成本。或者,我国可以将复核并入诉讼之中,对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也可以达到与死刑复核制度相同的效果。

三、结语

面对持续了上百年的死刑存废之争,我们从中认识到了死刑的价值与其自身与生俱来的弊病。伴随社会的发展,人权意识的深入人心,死刑的价值冲突日益凸显。但这些冲突并非不可调和。通过以上论述过的建议就可以将矛盾降低同时发挥死刑制度的优越性。死刑这一持续了几千年的刑罚必将走向衰亡已被世人所认可。但回顾我国历史,立足我国现状,由于我国死刑制度受其价值、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影响,死刑并不能立即、完全的废止。它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兴盛到死亡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对死刑存废的分析得出我国死刑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应对策略,从而加速死刑必将废止命运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年版

[2]王明、康瑛《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根据及其实现》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3]黄延波《20世纪各国死刑存废运动的回顾及评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学》2006年1期

[4]龙宗智《收回死刑复核权面临的难题极其破解》《中国法学》2006年129期

作者简介:

王迪,男,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教师,经济学硕士、法学学士.

上一篇:小议传统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浅议如何让小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