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本质自私论”的辨析

时间:2022-03-20 07:13:33

摘 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在理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然而,如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来问答关于人性的困惑,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还有许多问题或者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所谓“人性自私”、“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就是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观点,解释“人本质上是自私”这一错误论调的误区所在,为今后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本质 自私 误区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203-01

一、前言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的思考和选择实际上都不可能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发展而孤立存在,对于这样一个事实似乎没有人会在理性上给予否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在理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然而,如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来问答关于人性的困惑,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还有许多问题或者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所谓“人性自私”、“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就是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这在大学生中也常常引发争论,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为了深刻地把握人的本质,我们应该对这个“流行”观念作一些理论上的分析。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观点,解释“人本质上是自私”这一错误论调的误区所在,为今后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对于“人本质上是自私”的认识误区

1.这是对人性的割裂看待,没有认识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类生命活动的存在在于生命体的延续和发展,由此就有了饮食男女的自然属性,这无疑是人性的一方面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然属性的存在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男女饮食生理活动的完成是在一定社会活动中实现的,而这恰恰又却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所以,完成的看待人性,应该是融合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与一体的。我们不可置否的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是永远不能摆脱兽性的,在其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生物本能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人作为一个社会体存在于群体之后,其本身的生物本能也将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即其与人性的其他因素相互交织构成属于人性的不同层次,在人这个生命体今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如果割裂看待,没有把人性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认识,必然会只看待动物的自然属性。人性自私论的提出,就是割裂的看待人的自然属性,把自然属性作为人发展的主导因素来看待,并将其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这样实则是把人沦为禽兽一列。

2.这是对“个人利益”、“自私”概念认识的误解

在人类历史上,当人以个体形式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时,就决定着其个人利益出发的特殊性。一句话,人在这个世界中要生存和发展,就会产生各种需求,而将这些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即构成了个人利益的出发点。而“自私”指的是在问题处理中,只顾及到自己,没有考虑他人甚至说会影响到他人利益的一种观念,多用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评判之中。从上述两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个人利益”和“自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以说,个人利益人皆有之,我们不能断然地认为一个人的个人利益得到了满足他就是自私自利的。因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一样,我们不能把每一个条件的满足都要用道德的标准加以衡量和评价。此外,个人利益的获得有高尚和卑微,正当和不正当之分,这完全与个人对个人利益的理解、获取方式选择以及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引起的。从上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个人利益”和“自私”两者之间概念不同,绝不能将其混淆起来,也不能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需要和利益就推断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3.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视而不见

“自私“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能将其作为一种普遍的、永恒的性质概括到人的本质之上。从古至今,人类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在这一百多万年的时间,人类有90%以上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原始社会度过的。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一切属于公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也就没有“自私”的观念和行为。只有说当人类社会经历到了文明时代,“自私”才有了萌发的条件。而在私有制社会中,“自私”曾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行。但是,慢慢地暴露出很大的弊端和局限性。不可否认,时至今日,“自私”仍然存在于我们社会之中,并成为极少数人生存发展的动力,这主要源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受到了自私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认识误区。实际上,自私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将这种观念套以人性的本质,显然是以偏概全的,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视而不见。

三、结论

总之,人的本质是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部分构成的,如果割裂地看待自然属性,把自然属性作为人发展的主导因素来看待,并将其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没有把人性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认识,必然会只看到人自私的一面,这样实则是把人沦为禽兽一列。同时,“个人利益”和“自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绝不能将其混淆起来,也不能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需要和利益就推断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此外,自私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将这种观念套以人性的本质,显然是以偏概全的,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视而不见。

参考文献

[1] 刘永佶. 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视野下的人性——从“冯契对人本质的新见解”谈起[J].社会科学论坛.2001(10).

[2] 杨永铭.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本质研究的“哥白尼式革命”[J].兰州学刊.2010(06).

[3] 蔡少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本质的试解读[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4] 闫朝秀.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与揭示现实人本质的关系[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5] 刘相. 实践:作为人的文化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本质的两条道路[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01).

上一篇: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定位 下一篇:病之隐喻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