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3-20 06:44:05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加骨肽穴位注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本研究中的)诊断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40例,针刺病变相对应节段的双侧夹脊穴及相关配穴,同时以骨肽注射液8~10ml穴位注射。结果 疗效优13例,占32.5%,良16例,占40%,中8例,占20%,差3例,占7.5%。结论 针刺加骨肽穴位注射能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

关键词:颈椎病;针刺;骨肽;穴位注射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颈椎病因分型不同表现为颈肩背强痛、上肢麻、痛,活动受限,头晕、恶心、呕吐、猝倒,肢软乏力、步态不稳,肢冷发白(或发热潮红),出冷(热)汗、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变缓(或加快)等一系列从头到足均可涉及的不同临床症状,是一个相对复杂,研究时间较短,需要治疗手段多样的临床常见病。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本人跟随导师自2011年-2012年在针刺基础上采用复方骨肽注射液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该病,并与单纯针刺进行比较,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收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共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2~67岁,平均(34.97±11.01)岁;病程39~373d,平均210d。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33.67±10.55)岁;病程30~340d,平均190d。两组之间在年龄、病程、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X线摄片或CT检查确诊。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颈椎病诊断标准者且能坚持治疗者;②年龄在20~70岁;③近1个月内未用服过止痛药、肌肉松弛剂及其它方法治疗者。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②不能耐受治疗者;③处于妊娠、哺乳和月经期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针灸取穴

对应节段的双侧华佗夹脊穴、双侧大椎、天柱、后溪、颈部的压痛点;头晕加百会、四神聪等;肩痛加曲垣、阿是穴等。操作:采用贵州产安迪牌一次性针灸针(30号,1.5寸),每次选用3~5对腧穴,直刺1~1.5寸,行提插捻转得气,留针30min。期间每隔5min行针1次,平补平泻。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2疗程。

(2)穴位注射

取20ml灭菌注射器,配40mm长8号针头,抽吸复方骨肽注射液8~10ml,选与病变相对应的双侧夹脊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2疗程。

2.2对照组

单纯选择针刺治疗,取穴、刺法、操作上一样,但不使用穴位注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3、结果

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结合临床而定。优:疼痛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体征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良:疼痛基本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体征明显好转,可参加劳动和工作,但劳累后头颈部仍感轻度不适;中:疼痛缓解,感觉、反射、肌力等体征有所恢复,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差: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见表1)

表1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P

4、讨论

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3]。颈椎病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因年老气血渐衰,不能濡养筋骨,或机械性压迫颈椎周围神经血管而出现颈椎综合症候群,属中医学痹症范畴。病机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使颈项肩背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故通调经脉、行气活血是治疗的关键。

华佗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此二经脉皆行于颈部。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并广泛用于临床,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颈椎病患者,针刺具有疏通经气,舒缓颈部筋脉、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针刺能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骨肽注射液含有多种多肽类骨代谢因子,富含有机钙、磷、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能有效促进机体内骨源性生长因子的合成,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调节钙磷代谢,影响骨钙沉积,增加骨钙含量,具有抗炎镇痛、消除无菌性炎症的作用。穴位注射在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既可以改善神经根的微循环,减轻水肿,又可以抑制炎症浸润和渗出,防止炎症粘连,减轻自身免疫反应,从而更加有效地缓解疼痛。故针刺加穴位注射骨肽注射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而且价格低廉、操作方便便、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2]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99.

[3]孙宇,陈琦.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作者简介:马先丰,男,贵阳中医学院2011级研究生,中医骨科专业。

指导老师:节晓光

上一篇:影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探讨急诊护理中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