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走出去”的国有资产流失

时间:2022-03-20 06:03:58

警惕“走出去”的国有资产流失

当下,相当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走出国门,竞争在国际市场上。那么,保证海外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中航油事件重演,需要在为企业走出去服好务的同时,进行宏观管理制度创新,加强监管。

海外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海外投资风险相比,我国海外投资中国有资产所占比重大,加之财务制度、经营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据估算,我国目前约有一半左右的海外企业是零利润或亏损,尤其是以国有资产为资本在境外搞的实业投资,成功的少,赔钱的多,或勉强维持保本。尤为严重的是,境外“逃资”现象大量存在。国家的一些法律规定,不允许驻外公司以国家的名义开办,所以大部分国有企业便以个人名义在国外开设私人公司,以作为企业在国外经营的窗口。这类公司中往往没有派驻专职的财会人员,更没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公司的盈亏状况完全凭驻外人员的财务汇报,而不是采用通行的由国外法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公司财务报表,因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了对驻外公司的财务控制,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由此引发大量的“个人侵吞公款”、“卷资出逃”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境外“逃资”的手段,包括开高价发票、向国外合伙付“佣金”、资产互换和现金转移等。

海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失控

海外企业监管制度不健全,造成内部风险管理的失控。我国不少海外企业实行由公司总部财务部门预算拨款制度,这种预算制度容易造成下属子公司对总部的过度依赖和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由于跨国公司内部风险决策的权限不明确,或者放任对海外子公司投资决策权的控制,造成子公司权限过大,投资失控;或者管得过死,一切投资或支出均须报请公司总部审批,影响海外企业的正常运营。我国众多跨国经营企业总部不能经常性地收到海外子公司财务报告和报表,很难及时掌握下属机构的经营状况,更无法对其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和考核。我国多数跨国企业的财务部门对境外分支机构报来的财务报表仅仅进行一般性的汇总统计,缺乏对境外分支机构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更提不出风险防范的建议和意见。我国不少跨国企业的公司总部没有专设审计部门,即使有审计部门也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对海外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往往是等到海外企业出现大的“漏洞”或严重问题以后,公司总部才知道,并进行账目清理,结果已造成不可挽回的风险损失。

海外投资新旧体制错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外投资体制已从单一财政拨款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演变,但新旧体制错位的格局严重存在。我国海外投资按纵向投资区分,可分为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即形成隶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境外企业;按横向投资区分,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又分为各自不同部门投资兴办的境外企业;此外,近几年来,又发展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行业总公司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投资形成的境外企业。因此,我国境外投资在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部门和地方所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色彩。上级主管部门(部门或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仍保持人事与行政控制,造成政企不分,海外企业缺乏内在的激励与约束。

但另一方面,海外国有资产在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局部利益基础。在体制错位的条件下,这种“利益驱动”会使一些国有资产的占有单位力图“逃避”资产所有者及其代表的管理与监督,以谋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由于两种体制的错位和磨擦,使得境外中资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海外投资主体结构失调

从世界范围看,海外直接投资活动通常以私人企业作为主要投资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大型国有企业在众多跨国公司中的数量相当有限。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有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数据库资料显示,在580家有相关数据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中,私人企业为375家,占企业总数的64.7%;国有企业118家,占20.3%;混合企业87家,占15%。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办单位主要是: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的专业外贸公司、对外经济合作公司、国有金融企业(中国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国有工业企业和工贸集团,以及为了推动国际经济合作而在国外设立窗口型企业的各级政府部门。这类投资主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属于国营经济的成分。而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及其他经济成分则较少涉足境外直接投资活动,无论从投资额还是从参与企业的数量来看,所占比重微小。

宏观管理模式亟待创新

为加强对海外企业的宏观管理,当务之急要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国有资产海外投资的专管机构,进一步完善管理法规。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国有海外企业的管理应分为三个层次:国家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地区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以及驻外商务参赞处的指导和管理。

从企业组建方式上看,我国现已存在的国际化经营企业,大多是以集团形式组建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以工业企业为龙头组建的国际化经营企业集团和以外贸企业为龙头组建的国际化经营企业集团。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以纵向结构(即母公司和它所属的子公司经营不同的但互相有关的产品)和横向结构(即母公司和它所属的子公司都生产和经营同样产品或同类产品)为主,暂时不易大力发展混合结构(即母公司和它所属的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多种不同的而且是互不相关的产品)的国际化经营企业。

在组织结构模式上,可借鉴国外综合商社的三层次组织结构模式,推行事业部制,并把事业部制与独立核算制相结合。纵向设立董事会、总经理和总务、人事、企划、财务、审查等部门;横向则根据业务性质、区域和产品等设立有关事业部,各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制。此外,针对母子公司存在着的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应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一体化组织模式。

企业组建模式,要针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流向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投资行业是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大多采用与当地企业合资的形式,且一般在国外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较少,在国外没有庞大的子公司网等特点,组建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的模式:规模生产型企业集团、出口合作商社、贸易型企业集团以及海外微型企业集团。

另外,要在经营管理机制、投资信息管理机制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创新,使海外企业在按照国际惯例做事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

(本文作者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教授)

上一篇:挑战极限 构建竞争战略 立志产业报国 下一篇:切断股市风险社会化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