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轮转换角度看商务口译人员的角色

时间:2022-03-20 05:29:41

从话轮转换角度看商务口译人员的角色

[摘要] 话轮转换研究是会话分析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话轮的转换方面探讨了商务口译人员的角色,从而认识到口译译员在口译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话轮转换商务译员角色

一、话轮与话轮转换

在人们日常交往及商务活动中,大部分的交际是以口头形式进行的。交谈是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的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交谈,就是参与的双方或多方轮流地不断地说话。而会话的一个特点是就是说话人的轮换(turn-taking),即参加会话的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说话。谈话的参与者交替发言,谈话者都有进入和退出谈话,保持发言和放弃发言的权利,在会话过程中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萨克斯等人指出谈话从根本上讲是一项话轮转换活动(turn-taking activity),话轮是指一个说话人在另一个说话人开始讲话之前说出的所有内容。他们描述了谈话的两个明显的事实:第一,在一个时间里至少而且只能有一个人说话;第二,发话者不断轮流变化。日常英语口头交际中,会话参与者明了应何时转换发话者(speaker)与受话者(listener)的角色,即进行话轮转换;若出现重叠现象则有一方马上退出,若出现暂时沉默现象也会有人出来发话。话轮构成单位可以是单词、短语、分句、句子或句子组合等。

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话轮,话轮转换系统是一个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商务会谈中也存在基本言语转换机制,话轮转换规则同样适用于由口译员作为中介的商务会谈过程中。商务会谈不同于其他的一般的会谈,没有译员的介入,会谈无法进行,由此可见译员在商务会谈中的作用,本文拟从话轮转换角度分析商务口译人员的角色及作用。

二、商务会谈中的话轮转换

话轮的顺序和大小是不固定的、可变的。多数情况下某一时间段里只有一个人发言,无间隔、无重叠地从一个话轮向下一个话轮转换。但我们知道,话轮的转换并不是以规则性话轮的方式进行的,有时还并存有许多其他语言和非语言现象,如:重叠(overlapping turns即俩人或几人同时发言)、沉默(turns with gaps即前一位发言者结束话轮后一时无人发言),及副语言现象(paralinguistic features)或体态语(kinesics,大笑表示反馈,张嘴吸气表示试图开始新的话轮等)。

商务口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系统的商务人员通过口译译员而进行的商务活动的话语交际过程,但因商务会谈中口译译员的中介作用使得商务会谈又不同于一般的会话,因而口译的话轮的转换有其不同的特点:口译中的话轮转换不是由甲方讲话人直接传递给己方讲话人,而是先将话轮交给译员,译员再将话轮交给已方讲话人或再传回甲方。如果没有译员的介入,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谈话者进行的谈话无法展开。可见,商务活动能否成功进行,会话能否继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人员能否有效、合理运用话轮转换,从而消除会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愉快的现象。

三、商务口译人员的角色

哈提姆与梅森认为,为了满际行为的需要,口译者尽管受到来自他们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要尽量帮助说话人和谈话人达成跨语际跨文化的理解。在实际商务口译过程中,译员不仅仅是一个“传话筒”,被动消极的“隐身人”,完全的“中立者“,口译过程中传递语言信息的工具,而是能“察言观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见机行事”,促进交际顺利进行的协助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译员可以忽略自己完整准确地翻译话语的责任,可以喧宾夺主,相反,译员要明了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角色,何时传递话轮,什么情况下制造话轮,如何打断话轮,怎样接受话轮,从而以积极参与、协助的角色完成商务会谈的口译任务。

1.传递、交还话轮

话轮的分配是事先没有规定的,是所有谈话的参与者在对话过程中使用各种话语策略来相互协调的。

在单语交流的谈话中,谈话双方自己决定哪一方开始话轮,他们能够自己协调,当前发话者选择下一位说话者,可以以点名或提问的方式,也可运用目光注视、身体转向心目中的下一个发话者等各种副语言特征(paralinguistic features)来达到点名的目的。如果发话者发话的内容(content)如果完整,语调下降、有停顿,语法结构完整,以及目光转向某位受话者都可以表明到了一个可能的话轮转换。

但在持不同语言、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谈话者进行的商务会谈中,话轮的转换是由具备双语能力的口译人员来传递、协调的。如:甲方说话人在结束讲话时说“我们期待着与贵方合作。”译员翻译后,乙方可能会对此有反应,接过话轮,也可能保持沉默,希望甲方继续谈话。这时,会谈或许会出现冷场。如果译员能够正确判断谈话人的讲话语义是否完整,能够正确判断甲方讲话人的意图,是有意继续讲下去,还是将话轮传给另一方的话,那么译员的“言谈举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话轮的走向。如:译员译完后,将脸转向乙方,乙方会以为这是希望他接过话轮继续会谈,如果译员译完后,将脸转向甲方,甲方就以为这是要他继续谈话的表示。

由此可见,译员在商务会谈中起到了传递、交还话轮的作用。

2.制造话轮

会谈是应有实质内容的,会谈需要能进行的话题,会谈双方也要积极协调参与,否则会谈无法继续下去。

由于商务会谈中的谈话者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也很大,会谈中出现这样获那样的问题不足为怪。如:一般在双方寒暄过后,谈话双方如果因对对方不甚了解或因其他情况一时未找出新的合适的话题,一方或双方在交谈过程中长时间未对所谈话题提供新信息或引入新话题,就会出现沉默、停顿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译员要选择适当时机制造话轮,协调会谈的顺利进行。

笔者有一次在一家商务公司和外方商务代表进行的第一次商务会谈上担任口译工作,双方寒暄过后没有马上步入正题,而是陷入沉默之中。当时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彼此会感到很尴尬。笔者看到外方代表对房间中的古代家具很感兴趣,就有意识地向客人讲起家具的名称和历史,外方代表兴趣大发,马上问起相关问题来,笔者马上把话论交给中方代表,于是新一轮的话轮转换又开始了。

译员制造话轮使得会话得以继续。

3.打断、忽略话轮

谈话中人们也依赖一定的语言策略或副语言特征来转换角色,成为发话者或持续发话或充当受话者。根据话轮转换规则,当前说话者既不点名也没提问或向受话者发出副语言特征,完全留待其他参与者自行选择成为下一轮说话者;或者谈话中的受话者不能判断出关联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的情况下,几位受话者可能会同时发话。在这种情况下,口译人员的作用尤为重要,他/她应根据会话策略打断或忽视某一话轮,使得主要谈话方进行会话。译员可用目光等身视语和副语言(paralanguage)鼓励主要谈话方说下去,委婉地打断其他人的话论。这样,译员根据实际情况(会话方的年龄、地位,言语行为的礼貌等因素)打断重叠发言情况并指定了下一话轮,从而使交际活动得以继续。

4.接受话轮

由于商务会谈双方语言不同,文化系统不同,在会谈中表达观点的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没有具备话语常识的译员的恰当协助,很可能会出现跨语交际的失误,从而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

笔者有一次曾为商务活动的招待会担任翻译,中方负责人为表示对外方经理的关心而嘱咐他天气早晚温差大,晚上要多穿衣等。西方人不喜欢被别人这样关注,穿衣多少是个人的私事,难道他这么大的人还不知冷暖?

当时,笔者没有照实翻译出来,中方负责人认为这是自己关心别人的表现,完全体现了主人的好客,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听到这样的关照会难免感到尴尬。尽管中方负责人一再追问到底翻译了没有,笔者还是决定不翻译,以免使和谐友好的气氛受到影响。在此种情况下,译员接受了这个话轮,并向中方负责人婉转地解释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商务会谈中的口译过程中,译员应认识到自己应成为口译会话的积极参与者,灵活机动处理口译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适时制造话题,打断重叠话轮,及时传递、交还话轮,促使谈话有序进行,排除交际困难,协调会谈双方的关系,有效地促进双方的成功交流,为商务谈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房产价格指数多因素分析 下一篇:目的论关照下商标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