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公正审判

时间:2022-03-20 05:10:00

多措并举 公正审判

司法公信是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客观表现,是裁判结果得到人民群众充分信赖、尊重和认同的高度反映。党的十报告把“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因此,人民法院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切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裁判的认同度和满意率,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近期,笔者对所在法院案件裁判质量总体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调研,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案件裁判质量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漳浦法院案件裁判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院通过强化审判管理,推进公信建设,取得了审判质效提升、队伍形象提升、司法公信提升的良好成就,案件裁判质量总体向好。但是,我院案件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别法官对案件裁判质量重视不够;2、个别法官司法能力仍然不高;3、一审服判息诉率逐年下降;4、一审民商事案件发改率居高不下;5、再审审查、投诉仍然存在;6、裁判说理尚不规范和充分。

漳浦法院2011-2013年上半年案件质量指标情况表

年度项目2011年2012年2013年

上半年一审服判息诉率96.54%94.10%93.81%民商事案件改判发回重审(错误)1.53%1.69%1.35%再审审查率0.02%0.26%0.03%投诉率0.00%0.08%0.04% 二、提升案件裁判质量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面对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深化司法公信建设,进一步提升案件裁判质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院提升案件裁判质量的总体要求是: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为目标,以做好依法公正审判和释法说理取信“两篇文章”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案件裁判质量,确保公正司法。

(一)加强法官宪法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法官应培养法治思维能力。法官的法治思维能力就是指法官能够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法官的法治思维可以让每一个案件得到依法、公正的裁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其次,法官应当树立权利制约的宪法意识。有权力就有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必将产生腐败。第三,法官应当贯彻审判公平的宪法原则和平等保护的法治理念。公平可以促进公正,公平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证,没有程序的公平,就不可能有实体的公正。

(二)进一步提升司法公正性,确保司法公正

要更加注重实体公正,依法认定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确保案件质效综合指数持续提升;要更加注重程序公正,严格遵循诉讼法和办案程序规定,充分保障当事人一切诉讼权利,确保均衡结案各项指标进一步优化;要更加注重形象公正,法官队伍素质能力更加过硬,作风纪律更加严明,持续最大限度提升司法公信形象;要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各项监督制约机制更加完善,司法程序流程化、司法裁判标准化、司法行为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公正办理每一个案件,热情服务每一名群众,合法合理满足每一项司法诉求。

(三)进一步提升司法认同度.树立司法权威

要使当事人对裁判结果更加认同和遵从,案件服判息诉率、调解撤诉率、裁判自动履行率等效果指标进一步提升,“定分止争息诉、案结事了人和”目标得以最大限度实现;要使公正司法效应进一步显现,涉诉和执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法官被投诉现象明显下降,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认同度、满意度不断提高;要使法治精神得以大力弘扬,人民群众更加信服、信任、信赖司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形成。

三、进一步提升案件裁判质量具体路径建议

为切实提高裁判认同度和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现就进一步提升我院案件裁判质量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提高审判人员责任意识和案件质量意识

一是要仔细审查把关。从立案开始,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基本情况、案件管辖或主管、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以及提交的证据,仔细进行全面审查,开庭前,主审人应该掌握案件的基本案情,奠定庭审要查明的事实及庭审方向,固定诉讼请求及争议焦点,熟练驾驭庭审,不放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任何情况;二是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三是不要怕麻烦,要尽量把法定程序走完整。

(二)强化相关业务培训,提升司法能力

要定期组织法官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进行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裁判方法和裁判技能训练,增强基层法官理解与选择适用法律的技能,避免因法律适用错误或理解不当引起改判。

(三)组建专业化合议庭,对案件进行类型化审理

法律的统一适用是现代司法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法治社会对司法活动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有司法体制下设立专业化合议庭,推行专业化审判模式,进行案件类型化的审理和裁判,追求同类案件裁判的同质化,达到“类似案件类似处理”要求,进而实现“相同案件相同裁判”的目标。

(四)成立民商事案件研讨小组,提供裁判指导意见

吸收本院资深法官和一线审判业务骨干成立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研讨小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案件研讨会议,对业务庭认为需报送研讨的重大、疑难、新类型案件进行法律适用和实体裁判研讨,集体共同对案件进行判前“把脉会诊”,提出指导性意见供审判组织作为裁判案件的参考,提高案件审判质量。

(五)建立法律适用协调机制,统一裁判尺度

要建立相关业务庭之间、审判组织之间法律观点、法律认知和法律适用协调机制,建立和推行相关专业审判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审判长联席会议、疑难案件研讨等制度的作用,定期召开系列案件、疑难案件和新类型案件法律适用研讨,统一法律观点,统一裁判尺度。此外,要进一步加强与上级法院的之间法律适用观点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探讨学习和案件请示汇报,认真总结上级法院裁判尺度,归纳上级法院裁判认定标准,最大化减少与上级法院的裁判争议和认识差距,并注重对上诉案件审理情况的跟踪。

(六)强化裁判说理,提高裁判文书质量

裁判说理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推理过程,在裁判文书中公开并强化裁判说理,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司法认同度的必然选择。一个案件的处理结果能否使相关当事人接受和公众认可,裁判说理尤显重要。裁判理由是联系案件事实与裁判结果的桥梁,是法官与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进行法律沟通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应进一步提升裁判文书质量,强化裁判说理,提高服判息诉。

(七)强化审判管理,加大内部案件质量监督力度

1、强化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的功能作用。审判委员会要集中精力研究讨论和解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大、疑难案件,平衡和指导同类纠纷的裁判标准,整合统一法律适用的尺度。

2、完善规范合议庭运作。合议庭作为裁判案件的重要审判组织,要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案件评议等程序,集思广益,扩大司法决策过程的民主性,确保案件质量。

3、进一步完善案件评查制度。将法律适用列入案件评查内容,对法律适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情况通报,提醒全体法官在今后的审判中加以注意,促进法官对某一特定法律问题的统一认识。同时,要加强对法官公正司法的监督,对发现的错案,要坚决进行责任追究,并载入法官业绩档案,奖优罚劣。

4、进一步规范审判权行使。对审判权行使的各环节进行合理分解,注重分权制衡,明确院长、庭长、审判长、审判员等各个工作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规范及工作目标要求,强化合议庭职责和庭长、院长的监督指导职责,强化庭长、分管院领导对案件裁判质量把关审核。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漳浦县人民法院,福建 漳浦 363200)

上一篇:不知者患有性病 而容留其一次的行为是否构成犯...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