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

时间:2022-03-20 09:06:53

探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湿地公园的属性,其次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措施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湿地公园

1、城市属性

由于城市的人口众多,建筑密度大,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改变很大,所以,城市湿地公园除了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外,它还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部分,城市湿地公园的城市属性,使其有别于近郊和林区的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2、生态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其与传统城市公园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生态性”。它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城市性,从而使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公园和自然生态公园。

3、湿地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更加注重利用湿地开展生物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利用湿地的自然属性和独特的景观价值为居民提供休闲、观赏、体验、健身等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城市湿地公园区别于一般水景园的特点。

4、公园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还是以公园为主,能够为市民提供休闲游览、能够参与其中的一种城市绿地。因此,除了考虑必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以外,还应考虑市民观赏、游览、体验、休闲等活动的开展,这是其区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属性。通过前面的四个属性的界定,我们可以明确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即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浏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建立在城市及其周边,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普与教育功能,并兼有游憩休闲作用的特定区域,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它在改善生态状况,为人们提供游憩、康乐的场所,并在涵养城市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比较两者的概念内涵我们能够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在内涵上具备了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四个属性,而传统城市公园只需具备城市、公园两个属性即可,同时,城市湿地公园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传统城市公园所达不到的。

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措施

针对湿地公园湿地生物的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性,通过隐蔽条件建设、生境岛营造、繁殖巢构建、建设生态廊道、设立野外投食点以及生态围栏和警示牌等措施,达到保护湿地生物的目的。

1、隐蔽条件建设

在靠近干扰源的区域设立噪声缓冲带,以种植乔灌木为主;地被植物选择湿生湿地植物,减少噪声对湿地鸟类栖息、觅食等活动的影响。

2、繁殖巢构建

根据湿地鸟类生活习性、种类和密度等,在湿地鸟类繁殖前(一般是秋冬季)选择合适的地点(如远离干扰源、干燥并且郁闭度较高的区域)安放人工巢箱等目标鸟类需要的巢穴。

3、生态廊道

在不同生境类型中设置利于湿地动物周期性的繁殖、取食、栖息等迁移用的生态廊道。生态廊道建设依据受保护的目标生物类型及生态学特性和迁移特点,并且排除人为干扰因素;生态廊道宽度按照不同湿地动物对生态廊道最小宽度要求建设。

4、野外投食

在湿地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设置野外投食点,并适时投放食物,其野外投食点和食物投放容量根据湿地动物种群数量确定。

5、生态围栏和警示牌

通过建设生态围栏和增加警示牌,加强对游客的教育与引导,防止游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

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基质恢复、植被恢复、水环境恢复以及岸坡恢复等内容。

1、基质恢复

湿地公园内的基质恢复主要采用地形塑造、表土保护利用、回填覆盖和底泥污染物清除等生态整治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恢复湿地基质,维护湿地基质的稳定。可以通过建设开阔水域、河流片段、浅水滩涂以及带水沼泽等,营造或恢复适合湿地生物栖息的生境。

地形塑造。针对因地势起伏引起的基底易受侵蚀或沉积的湿地区域,通过削高填低或挖低填高等方式,使其外观形态发生变化,为营造多样的湿地生境、创造丰富的湿地景观层次提供条件。

表土保护利用。对于基质条件较好的湿地区域,动工之前,剥离湿地表土,将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原有表土单独堆放,施工完成后运回原位或应用在其他土壤条件较差的湿地区域,保证区域内质量良好的表层土得到充分保护或利用。

回填覆盖。对于基质较薄或缺少湿地植物种植土的湿地区域,利用分层、种植坑、种植槽或种植带等方式,回填不同厚度的基质以满足不同生活型植物所需的基质条件,改良基质的理化特性,达到恢复湿地基质的目的。

底泥污染物清除。针对存在内源污染的湿地区域,采用人工挖掘或机械清除等方法,依据基质内源性污染物含量以及湿地植物生长对基质的要求,确定基质清除深度,达到去除湿地基质污染,营造湿地植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适宜生存条件的目的。

2、植被恢复

对于湿地公园内现有的具有湿地植被景观典型性、完好性和珍稀性的区域,保留其原始状态,不做过多的添加和整理。对于湿地公园内存在明显水位梯度的区域(岸带-浅水区-中心水域),恢复成中生、湿生,挺水、浮叶、沉水植物相结合具有分带特征的湿地植被带。湿地植被恢复应结合湿地水质改善措施,通过湿地植被的恢复使湿地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

湿地植物带恢复。常水位出露滩地植被带恢复,以种植低矮湿生植物的幼苗为主;常水位以下植被带恢复,以种植高大挺水植物的幼苗或繁殖体为主;滨水带植被恢复以种植湿生灌木的繁殖体或幼苗为主。

湿地边界植被恢复。边界隔离带植被配置应以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护岸植被带配置以种植根系发达的灌木为主。

水质净化区植被恢复。水质净化区湿地植被应选择污染净化能力较强的种类,提高湿地水体污染物去除效果。浅水区采用带状种植或者片状种植方式构建湿地植物净化带,深水区植被恢复采用浮岛水培种植方式或恢复沉水湿地植被。

3、水环境恢复

根据湿地公园与外界水源的联系方式,采用相应的生态用水保障措施和水质净化措施确保湿地公园用水量和水质得到改善。

生态用水保障。通过湿地生态补水、滞水以及湿地生态节水等措施实现生态用水保障,其中生态补水可采用异地水资源调度和中水再利用方式实现;滞水可通过在湿地公园出水口修建拦水坝或橡胶坝方式实现;湿地生态节水可通过减少高耗水植被种植面积间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水质净化。在提高湿地自净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营造人工湿地,达到水质改善的目的。对于水源为中水的湿地公园采用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相结合的模式作为污染处理人工湿地。以自然降水、上游来水或有农田径流进入湿地的湿地公园,在湿地公园水源入口处可建立表流湿地实现净化功能。

4、岸坡恢复

依据湿地水位的动态变化和水陆交接区域的植被分层、自然演替以及使用状况等,设计岸坡恢复工程。采用自然生态的材料进行护岸,确保水陆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并为动植物创造栖息的场所。除维护天然形成的岸坡外,采用木桩护坡、块石护坡、植物护坡、生态砖护坡以及生态袋护坡等作为湿地公园岸坡恢复措施优选技术。

木桩护坡。对于湿地岸坡较陡的斜坡,在种植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的基础上,采用木桩成排垂直于水平面紧密嵌入斜坡的护坡方式,达到稳定湿地斜坡,减少塌陷、滑坡等灾害现象发生,其恢复模式以单桩、排桩和群桩等为主。

块石护坡。针对稳定性较差的湿地岸坡,采用散抛块石和石笼护坡恢复方式,根据不同水流冲刷能力,在湿地岸坡放置不同重量和形状的石块,其中在临近水边处的下层可铺装碎石,上层可铺设粒径较大的块石,并覆浅层种植土,达到恢复岸坡植物和防止水流冲击侵蚀的目的。

植物护坡。对于植物稀少易发生土壤侵蚀的湿地岸坡,选用一些根系发达的湿地灌木和湿地草本等植物,按照一定比例和一定间距直接深植在湿地岸坡上,通过湿地植物根系向下生长达到稳固湿地岸坡的目的。

生态砖护坡。对于受水流冲蚀而容易坍塌的湿地岸坡,利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生态砖进行湿地岸坡恢复,阻挡水流对湿地岸坡的冲蚀,并选择根系快速生长的湿地植物在其表面或缝隙中直接种植,达到维持湿地岸坡稳定。

生态袋护坡。生态袋护坡采用内附植物种子的生态袋,通过在生态袋内装入植物生长的基质材料,在湿地岸坡以不同的方式分层码放,经过管理养护,起到拦挡防护、防止土壤侵蚀,实现湿地岸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生态袋内可填充沙土、壤土等基质,并可撒播湿地植物种子或湿地植物的繁殖幼体。

四、某湿地公园植被配置

1、项目背景

本湿地公园控制范围为1200亩,建设面积为658亩,其中人工湖占329亩,占建设面积的50%。在植物配置方面,共引进种植乔木26种约8800余株、地被植物13种约12万平方米、水生植物22种约6万平方米。通过对这些植物的科学合理地配置,明湖湿地公园将对城市起到调节水量、净化水质、改善生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一系列作用。

2、植物配置

乔灌木景观配置。在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乔灌木是湿地景观的骨干,所占比重并不小。通过乔灌木的合理搭配,如秀美的树冠、扶疏的枝叶、潇洒的树姿等,营造出富有景观层次、优美的植物景观。在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中,没有设置明显的大门入口,而是通过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及草本花卉的有机搭配自然形成了公园的入口。主要栽植了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银杏(Ginkgo biloba L.)、灰楸(Catalpa fargesii Bur)、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 C. Cheng)等大乔木;在某些园路两边兼种植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 Levl.)、藤本月季(Morden cvs.of Chlimbers and Ramblers)、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ims)Sweet)、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等开花灌木来丰富景观层次;此外,乔木下、假山、角隅处还丛植了一些千层金(Melaleuca bracteata)、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 L.)、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 Cav.)、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雏菊(Bellis perennis)、虞美人(Papaver rhoeas)、金鸡菊(Coreopsis drummondii Torr.et Gray)、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矢车菊(Centaurea cyanus L.)、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等色彩植物来弥补园林空隙。

水生植物景观配置。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中,人工湖面积占建设面积的50%,所以水生植物景观在湿地植物景观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里的水中植物群落景观是效仿自然湿地,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dan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莎草(Cyperus rotundusL.)+萍蓬草(Nuphar pumilum)+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 Kuntz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蛇目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等植物群落在湿地公园中屡见不鲜。

水岸植物景观配置。水岸植物同样是创造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林冠线的重要元素,在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中,水岸植物用的较多有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美人蕉(Canna indica L.)、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 Cav.)、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 L.)、黑心菊(Rudbeckia hirta L.)、蜀葵(Alcea rosea)、虞美人(Papaver rhoeas)、蕨类植物(Fern)等。

结束语

湿地公园建设的保护与恢复的探索,有助于提高湿地公园建设的规划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和有效管理。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湿地公园建设的保护与恢复理论体系,有待在今后湿地公园建设中不断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丁芸.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尝试――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湿地公园设计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1:231-232.

[2]孙得东,李卓冉,李祖涛.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05:1438-1439+1586.

[3]潘竟虎,张建辉.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与可接近性[J].生态学杂志,2014,05:1359-1367.

上一篇:铁路建设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 下一篇:土工膜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