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估管理制度论述

时间:2022-03-20 01:57:49

保险公估管理制度论述

在我国,这两个层面分别面临不同的问题,准入审批放开需待《资产评估法》出台并进一步明确在我国,保险法作为上位法并未赋予保险公估机构特许经营权力,未来增设的可能性也不大。然而,考虑到公估行业起步晚、力量弱,吸聚社会资本的能力不强等发展初期的实际情况,《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13号)、《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2004年)、((保险公估机构监管规定》(保监会令【20091第7号)都要求保留对保险公估机构的审批权,这些规定对于集聚公估资源,促进保险公估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保险公估机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在保险产业链中开始发挥有效作用,实施“轻准入、重监管”管理体制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未来《资产评估法》的立法精神也应倾向于此,目前只需待资产评估法出台并进一步明确后,即可对市场准人制度进行改革。

市场行为监管大幅度退出的条件还不成熟

有观点认为,保险公估应及早脱离保险监管,归属各自技术主管部门。考虑我国实际,作者认为,大幅度放开保险公估监管的条件还不具备。原因有二:一是未来《资产评估法》的监管框架要求,各种类型的评估机构除了受到《资产评估法》的统一监管外,一般由其行业监管部门履行具体监管职责,这使得保险监管机构必须依法对保险公估实施监管。二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在遇到理赔纠纷时,消费者至少可以在四种救济中选择,即保险公司内设部门、保险相关行业组织、保险监管、仲裁或诉讼。其中,保险监管对前两种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起着关键作用,是消费者信赖的国家层面的保护,相比仲裁和诉讼,更为平易和迅速,切合了被保险人在遭受损失时的处境和需求。在当前我国自律文化和机制尚不发达、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不高的情况下,保持监管的有效性非常必要。放开保险公估监管之辩关于保险公估是否纳人保险监管,国际上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英国以自律和市场监督为主。保险公估人只是保险合同辅助人,业务往往也会延伸到非保险业,因此保险公估不纳人保险监管之列,而是受到普通法(包括一般当前保险公估监管的改进方向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监管体制,在放开公估机构名称、逐步培育和发挥公估行业组织基础性作用两方面进行改革,积极创造和积累未来改革的有利条件,待《资产评估法》出台后,择机推进市场准人制度改革。一、允许和鼓励具有特色定位及名称的公估机构发展一是关于特色定位。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至少可以从三个纬度来考量:一是根据委托方不同,单一代表某一方特别是代表消费者的定位;二是根据行业分类、业务专长,选择自己重点业务领域;三是根据是否将保险赔款评估功能剥离,仅仅从事损失核算业务的定位。关于第一个纬度。理论上讲,委托公估是保险双方当事人的共有权力,然而,现实中多是保险公司委托公估人,这容易使得被保险人处于弱势地位。美国的理赔机构中有一种叫“公共理算人”,专门受聘于被保险人,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代表被保险人利益参与理赔,并按照最后的赔偿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英国也出现了一种基于被保险人利益的公估人(assessors),接受被保险人的委托从事保险估价和索赔工作,并尽可能扩大索赔的数量和范围。近年来在深圳、山西、浙江等地出现的“索赔公司”与美英的机构有几分形似,反映了市场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然而由于存在风险隐患,有关部门意见尚未统一。此类公司处于监管盲区反而带来了监管风险。我们认为,发展代表单一被保险方利益的公估机构非常重要。建议加快研究,在制订相应规范的基础上,对此类机构予以支持,规范其名称、合作模式、禁止行为和盈利模式等,使其内部管理制度透明,引导其规范发展。关于第二个纬度。在保险公司垄断力较强、注重大而全,保险公估资源少、话语权较弱、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公估机构根据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个别领域,选择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可选方向。关于第三个纬度,中国保险报《我国公估业应尽早脱离保险系统》提出,为防止理赔道德风险,事故损失检验和赔款评估应该由不同公司完成。我们调研认为,当前在水险市场上,由于保险标的较大且技术复杂,两项环节一般由不同技术人员进行,并且,客户一般都是机构,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要求保险公司复检的话语权,道德风险得到较好的控制.在车险市场上,保险标的小、案情简单,而且,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使得买方力量不断增强,特别是,45店和修理厂会根据修理费用要求对损失进行判断,这些都较好地抑制了公估机构的道德风险。因此,特意分开检验和赔款评估无疑会提高理赔成本,并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然而,此建议在一定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妨允许和支持此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让市场去做出评判。二是关于名称的选择。定位是名称的基础,特色定位是市场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放开名称限制,同时也可与未来具有开放性特征的《资产评估法》的主动对接。建议在总体采用“保险理赔评估”的情况下,允许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定位选择类似“保险检验”、“保险理赔”、“理赔评估”、“理赔咨询”等名称。新申请机构名称中原则上不再使用“公估”字样,考虑到历史因素,原有机构可以保留原有称呼。

引导和鼓励保险公估行业组织

逐渐发挥基础性,理作用相比保险和保险经纪,保险公估力量弱、分布散、专业性强,似乎更有必要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进行自律和协同发展,监管对此应该大力引导和鼓励。建议尽快研究制订推动各级各类公估行业组织发展的路线图,有序发展协会组织,鼓励其在专业领域形成交流、监督平台,鼓励其在市场准人、服务标准建设、信息记载和披露、培训、测试、惩戒等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依据功能指向的主体划分,公估行业组织的职责有两个:一是对保险公估机构的作用。中国保险报《信用联盟能否打开保险公估业的瓶颈》,介绍了广东一些公估机构提出的建立“信用联盟”的倡议:在公估行业内披露从业人员的诚信及违规情况,促使共同维护行业的诚信形象:加人“信用联盟”的公估机构,将不再录用违规失信人员,以奖优限劣.提出在规避法律风险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标准科学、数据充分、易于操作、利于管理的“信用联盟”制度体系;融人保险市场的产业链条中,真正与保险公司形成科学高效、优势互补的行业分工。二是时保险公估师的作用。指导和推动行业组织借鉴英日等国经验,建立分级准人、培训和认证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可以考虑在设置初级门槛的基础上,对中高级公估师根据专业类别和从业经验等实行分级分类,对专业人才敞开大门,形成激励,建立全行业统一标准,逐步形成“分门类、多台阶、透明公开”的考核认证体系,高效利用公估人才资源,促进公估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保险公估是保险产业链升级提效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构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的关键一环。建议进一步研究跟进,推动形成与上位法一致的、灵活开放的、有利于公估资源配置、有利于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公估制度。

作者:张领伟 周雅琴

上一篇:商行信贷管理学教导创新 下一篇:校园人力资源管控制度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