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罡 在紫砂艺海中扬帆远航

时间:2022-03-19 07:20:47

从祖国西南的四川到江南的宜兴,因为紫砂他不惜远行,前往这个曾经多次被舅舅提到的地方。2002年,16岁的雷罡背起行囊,离开生活了十六年的家乡前往“陶都”宜兴,开始了他的紫砂生涯,这一路走来,雷罡经历了起初的踌躇、迷茫以及后来的艰苦奋斗历程,但他并不气馁,一直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制壶工艺师而努力,其间风风雨雨让雷罡的信念更坚定。

艰难学艺路

雷罡性格比较腼腆、不善言谈,说到制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2002年开始做壶,做了11年。”从16岁的青涩少年到27岁的青年,人生中最美好的11年献给了紫砂,一心扑在制壶工艺上。雷罡是四川人,舅舅早年来到宜兴定居并且从事制壶行业,从舅舅那里得知了紫砂壶便千里迢迢来到了宜兴,初次接触紫砂便被紫砂的魅力深深吸引,决定学习制壶。

在学习制壶的第一年里,雷罡几乎没有经济收入。因为舅舅对于壶的要求很严格,而雷罡作为一个制壶新手,所做的壶能达到舅舅要求的寥寥无几。家人开始劝说雷罡去工厂工作,不要再继续学习制壶,已经学了一年还不能贴补家用,并不看好制壶这个行业。虽然年龄不大,但是雷罡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愿意离开宜兴。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不但有温润宜人的气候,还有他的紫砂梦想。然而一波三折,2003年非典来临,各行各业均受到影响,紫砂壶也不例外,购买紫砂壶的客人减少。而这时的雷罡遭遇了瓶颈,烧制十把壶,有九把壶开裂坏掉。反复研究,反复查找原因都没办法解决。这件事严重打击了雷罡的信心,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一时冲动之下,他收拾好行李决定返家去工厂工作,但是由于非典他没能顺利返家,雷罡心想:“难道是上天注定我应该继续学制壶。”其实雷罡只是需要一个契机,他的内心依然是向往制壶,不愿放弃。

再次回到宜兴的雷罡找了一份烧窑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制壶。这样既解决了经济收入问题,又可以学习制作自己喜欢的紫砂壶。在南方的夏季,窑炉的温度要达到1000多度,工作间的温度可想而知,每一天工作结束后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然而工作的疲累也不能阻挡雷罡对制壶的热情,因为制壶需要工作台,但是对于当时经济拮据的雷罡来说,花钱制作是不现实的,他自己动手浇制了一个水泥板,又找了几块琉璃瓦垫在下面,一个简易的工作台就形成了。就这样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就自己苦练制壶技巧。这样坚持了一年之后,年底他烧制了两把壶,舅舅看了之后觉得做得不错,进步很大,就对雷罡说:“你自己考虑,是辞职做茶壶还是继续上班,你现在做壶依然不能赚钱,但是你制壶工艺有进步。”雷罡毫不犹豫立刻辞职,选择继续做壶。

制壶工艺应创新

雷罡回忆:“直到2006年,做壶一直是仿照着传统壶型做,能达到相似度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不理解做壶,没有想法,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壶。”这时一个意味着更多进步的机会摆在了面前,范家壶庄创始人,当代陶艺名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范伟群要收徒弟。雷罡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时范伟群师傅要求这些来拜师的人每人做一把‘扬帆壶’。”这是范伟群根据2008年奥运会在青岛举行帆船赛取得灵感而设计的。雷罡所制的“扬帆壶”体现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底,范伟群发现雷罡的制壶潜力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为人性情淳朴、踏实好学,在前来拜师的八个人中,唯独收下了雷罡。

有了一个好的平台,还有名师在旁指点,这时的雷罡对制壶有了不同的审美,怎样搭配壶的各个部位会更协调,更具美感,心中所想便能成就手中所制之壶,技法纯熟。

让雷罡走上壶艺创新之路的是一个小小的“意外”。一次客户要求做一个矮石瓢壶,石瓢壶是紫砂壶传统经典造型,造型简练,古朴大方。雷罡在制作的时候,起身桶起高了,这样就无法做成传统的矮石瓢壶型了。雷罡没有立刻捏掉重做,而是对壶的其他部位进行了创新和调整,将壶盖和壶底的三足都加入了如意花纹的设计,将这把壶做成如意宝鼎的形状。这把壶完成之后,既不失石瓢的古朴,又增添了如意壶所特有的线形流畅,大气中蕴含柔美。雷罡回想当时创作的情景:“创新做好每一个部位,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下一个部位应该制作成什么样子,就这样一步步协调把壶制作出来。”这应该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从此,雷罡爱上了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壶型,在制壶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灵感,擅长制作塑器、花货。从自然界中取得创作灵感,再将这些形态去粗取精,进行艺术上的加工提炼,将其演化成壶型。这要求制壶师必须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和统一,气势上的生动和协调,效果上的实用和美观。现在,雷罡作为范家壶庄特聘的工艺师,以他独有的风格,深受壶友及收藏家的好评。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路的风雨没能阻挡雷罡前进的脚步,反而磨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进,终有一天他将到达彼岸。

上一篇:数字 4期 下一篇:孙建博的“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