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奇怪的傲娇病

时间:2022-03-19 01:58:21

傲娇一词来源于日本,简单地说就是“外傲内娇”,表示傲慢娇气的意思。这个词的出现本身就很“傲娇”,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它却很好地诠释了某一群人与一种物的状态,譬如当今大家炒得很火的强迫症、密集恐惧症以及选择困难症等。这些在我们父辈都很少听说的病症,为何现在拥有这么多年轻的“患者”,这些症状是无病,还是确有其事。让我们一起来直击这些新时代的新兴病,看它到底有多傲娇。

整理的艺术:强迫症

戴耳机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左右才会戴;

调音量必须呈一定规律,如数字尾数必须是0或5;

怀疑门没锁,反复来回检查;

桌面的东西必须分类以一定的大小规律整齐摆放……

如果你有上述不只一项的症状,恭喜你,已被确诊为强迫症患者。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为OCD),顾名思义,表示一个人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行为的症状。对行为的强迫比较容易理解,如上述列举的几项症状都是强迫行为的表现。而对于观念的强迫则更为隐性,比如,站在高耸的桥上居高观景,这本是一件很美好惬意的事,但在你的脑海中就会莫名地出现“跳下去”的念头,当然你并不想跳,也不会真正地跳下去,但就是会出现这个匪夷所思的想法,这就是强迫观念。

反复,是鉴定强迫症的一个典型信号,但不是任何一个对行为、观念的重复就是强迫症。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强迫症,关键是看这个人在重复行为或观念后的反应。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购物狂”,我们简单地将“购物狂”的行为比作是对购物行为的重复――如果这种购物行为在自己的负担范围内,而且购物后很愉悦,那这种反复购物的行为并不属于强迫症;但如果一个人常常超出自己的负担范围而购物,并且这种购物既不会愉悦心情,甚至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影响,那这种行为便有极大地嫌疑是被强迫症驱使。即这个人并不是喜欢购物这个行为,而是“被强迫”去购物。

那么,强迫症真的是一种病吗?判定的关键在“对自己日常生活工作是否造成影响”。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有强迫症。如果稍加控制便能够抑制那些本不必要的动作,那就只算是有轻微的强迫观念与行为;如果难以控制,那才会被划入强迫症的范畴。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凤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道,大部分的强迫症是心理层面出现了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的矛头大多指向了心理压力――其一是来自主观上的“完美主义”,其二是外界的生活压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心理方法来解决,如自我鼓励,试着接受一些“不完美”;以及自我暗示,在这一方面,美国精神病学会推出了一个“15分钟法则”,如果你想要反复洗手,那就先问自己“我真的需要洗手吗”,5分钟后告诉自己“我没有立刻洗手,好像手也不是那么脏”,再过5分钟后明确“这是强迫症在作祟”,最后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规避“强迫心理”。

除了心理问题外,也不排除强迫症是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譬如精神分裂症,也会表现有强迫症的症状。但这些患者的强迫症是他们的大脑在生物化学层面出现问题导致的,这时就要向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用药物治疗其精神疾病才行。当然,这种情况占极少数,因此患有轻微强迫症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精神出问题了。

趋害的本能:密集恐惧症

类似于强迫症,密集恐惧症是随着近几年网络的发展而为人熟知。密集恐惧症(Trypophobia),本意是对孔洞的恐惧,这种恐惧是一种特定的视觉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当人们看到一些孔状物密密麻麻无规则地排列在一起而产生的心理厌恶,外在表现为全身发麻,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密集恐惧症,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科学学名。美国的Popular Science杂志曾经采访了10位心理学家,结果没人听说过密集恐惧症是何物,学界对此很少有专门地研究与诊断。也许它甚至都算不上一种正经的“恐惧病症”,因为按照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释义,恐惧症必须是指某人日常生活中经受的显著恐惧。而一般人对密集孔状物的恐惧显然未达到这一程度。

但是另一项数据则又提醒我们,密集恐惧症在日常生活中实属普遍。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心理学家杰夫・科尔(Geoff Cole)的一项研究指出,在被调查者中有高达16%的人被密集恐惧症困扰,甚至当他们看见充气巧克力甚至多孔奶酪这些带孔的美味时,都会产生恶心和厌恶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密集恐惧症的对象不仅仅是密集的孔洞,还有一些凸起的微小颗粒物,但不是所有的微小颗粒物的密布都会引起观者的反感,这一点从我们每天食用的大米就可印证。科尔小组的研究者认为,引起密集恐惧感的直接原因是特定的视觉特征,而非孔洞、颗粒本身。这种视觉特征所显示的规律是,对比度越高,越容易引起恐惧心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并不反感单色的米饭与玉米。但如果是形状复杂怪异的不明物可就没那么可爱了,比如显微镜下密密麻麻、形状怪异的细菌,很多人在初次观察时恐怕都会有头皮发麻的感觉。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科尔小组认为,密集恐惧症实际上是对有毒动物发现进而趋避效应的表现,简言之,就是人类趋害的本能反应。研究表明,人们对一些有毒生物所具有的视觉特征的反应,能够有效地起到“引起发现进而趋避”的作用。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得以幸存,多亏了这种对有毒生物所表现视觉特征的反应。而密集恐惧,只是这种反应的一点副产物而已。

进一步而言,人们对密集物恐惧的程度不一,尤其将密布的孔洞、微粒联想到人身上的恐惧度更甚。由此也印证了引起恐惧心理的原因并非孔洞、微粒本身,同时也引出了密集恐惧症的另一个原因――将不符合正常人体规律的密集物体强加到人体上。虽然这项结论并无专门的科学研究案例,但不可否认其现实体会。比如,我们对单色的米饭并不反感,但如果将一粒粒米饭安插在人的身上,那样的画面或许就会引起很多人的鸡皮疙瘩。

对于密集恐惧症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追根溯源,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离不开心理作用。很多专家将密集恐惧症归类为心理反应,其程度还未达到心理疾病,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学方法克服。常见的方法有曝露疗法,将患者曝露在恐惧的事物之前,让其心理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样会让患者重新建立起对恐惧印象的新认识,明白到恐惧是没有必要的。曝露疗法其实就是强迫患者反复持续观看密集物的图片,直到麻木……还有以顺其自然为原则的森田疗法、放松入静训练等都是一些有效控制恐惧症的方法。

不自信的借口:选择困难症

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人:购物时面对两个甚至多个类似的产品难以取舍,举旗不定。对于这类人,美其名,我们可以称之为选择困难症患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只不过是这类人群不自信的借口而已。

当然,我们不能将选择困难症的原因一概而论为人的不自信,好比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影响选择决策的因素除了缺乏自信心外,更多揭示的是一个人性格问题,对自我认知的匮乏,对周遭环境安全感的缺失,理性分析与感性欣赏的博弈……

一个人因为不愿承担选择后的责任,而表现出心理纠结、焦灼的反应,结局通常以逃避的方式应对,一旦形成习惯便渐渐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一遇到选择的情况就会徘徊不定。它可不像密集恐惧症,只是简单的心理作用,而的确是一种心理疾病。其患病人数越多,越反应当今人们不健康的心态。在坊间,选择困难症被比喻为一颗时刻散发着黑暗能量的毒瘤,与小感冒这类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小病痛不同,它像是深深寄居在自己的体内,够不到切不着。虽然,不少人用江湖偏方――“逃避大法”和“骰子大法”来获取一时的安宁,非但不能治标治本,反而会导致病毒的加速变异。

治疗的第一步,就要先认识自己,进一步学会管理自己。明晰自己的喜好,知道自己做事的初衷。当面临选择困难时,可以尝试着只选择其中一项不论对错,坚定这一选择。当选择完成后,告诉自己不要后悔,也不要做任何对比,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这其实是一种正面的心理暗示,患者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这样的心理暗示,来逐渐走出选择障碍的阴影。

中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徐国静在《当孩子遇到钱》中,列举了很多关于培养孩子决策力的方法。比如,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给孩子三个选择:坐公车回家,走路回家,打出租车回家,让其做出选择并说明原因。“如果我急着回家做作业,我就选择坐出租车,但要花很多钱;走着回家最省钱,但时间太长;又省钱又省时间就是坐公共汽车了。那我选择坐公共汽车吧。”这是书中孩子的选择。说明原因是很多人忽略的一个步骤,但却非常重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做一项选择也是明确自身定位与锻炼一个人逻辑思维的过程,渐渐地,我们的大脑中就会自动形成一个选择模板:分析――面对现状和有限的几项条件,比较――时间价值与金钱价值,衡量――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取舍――省钱或是省时,选择――省钱又省时。当然,现实中不同的选择会形成不同的模板,但对这个模板的架构远比选择本身重要。

上述选择模板的架构主要是从理性分析这个层面出发,但现实生活中,它还有一个克星,那就是感性的欣赏。“选择困难症”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就是心与脑的较量――听大脑的,心不愿;听心的,大脑不准。其结果,不论怎样做都会后悔。但选择却无处不在,而针对每个选择都有上策、中策、下策三种应对方法,上策就是中国成语所描述的两全其美、一举多得、一箭双雕的美好结局,中策与下策则多是万不得已的抉择,感性与理性二者择一的结果。但我们做不到事事都要上策,大多数的情况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策与下策或许是大家不愿接受的,但勇于承受这个抉择的后果,或许这项选择不是正确的,但却是合适的,便足矣。

无论是强迫症还是密集恐惧症抑或是选择困难症,虽然都标榜着“症”的名号,现实中确有人深受其害,但言之为“病”实则过分,其实就是心理作祟的结果。言之凿凿,“傲娇病”称不上吃药打针的病症,但也并非好事者的无病,只不过是将网络时代的众生相精细划分的结果,大家在吃饱喝足之余发现了自己越来越多的标签。置于贫困时期,或许很多人还在为温饱问题奔走烦恼,根本无暇顾及到自己的“傲娇”层面。从这个角度看,“傲娇病”也是人们精神世界丰富的体现。虽然得了这个冠冕堂皇的帽子,但仍不能掩盖其作为心理问题的本质,因此还是克服为妙。

上一篇:总统驾到 22期 下一篇:我怀念的 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