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轨迹

时间:2022-03-18 09:23:40

深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轨迹

钢琴的前身源于1404年欧洲的拔弦古钢琴。真正意义的世界第一台钢琴,是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于1710年前后在佛罗伦萨制造出来,中文称钢琴。

钢琴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踏入东土,欧洲古钢琴也随之而来。有记载表明,第一架在中国出现的古钢琴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为贡品献给明神宗的,当时称之为“西洋铁丝琴”。随后,真正意义上的钢琴也传入了中国,当时称之为“兴隆笙”。史上有记载:清代康熙帝是中国最早学习钢琴演奏的人之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商人和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钢琴作为西方文化艺术的特色产品随着西方人进入中国的脚步而被广泛引入,逐渐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崭露头角,在基督教会的唱诗班上用于圣经的伴奏,中国音乐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中国系统的钢琴学习是在1889年“百日维新”后。当时,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大量教授西学的新学堂应运而生。“1903年是学堂乐歌勃兴的一年。”而钢琴就在乐歌课中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代表人如沈心工、李叔同等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家。这时期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小学艺术教员,还带回了当时流行于日本的钢琴教材如《拜厄》《哈农钢琴练指法》《小奏鸣曲集》等,成为当时中国钢琴教学常用的教材并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初,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契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最值得记忆的一笔,“1904年,梅·帕契走进上海德侨俱乐部,他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此后,他定居上海,开始从事钢琴教学并带来了系统钢琴指法学习,培养出了俞便民、张隽伟、朱工一、周广仁、傅聪等中国老一辈钢琴家,对中国钢琴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苏联和东欧各国钢琴家开始频繁到中国讲学、演出,不仅使中国的钢琴界迅速掌握了先进的钢琴演奏技术,也为中国的钢琴教育引入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与之相对的,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刘诗昆等优秀的中国钢琴家,也开始到海外交流,他们成为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中坚力量,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中后期,中国钢琴艺术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北京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两个重量级的专业学院开课。同时,其他各类院校钢琴专业也纷纷建立,钢琴教育开始在中国普及并进入专业化教育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钢琴持有浓厚的兴趣,掀起了一轮钢琴学习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蓬勃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世界顶级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到中国演出、讲学,把国际前沿的钢琴艺术带入中国。在国内,人们热衷于参加各类国际钢琴大赛,学习国际钢琴演奏技巧,与国际人士交流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近几年出现的一批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中国钢琴家如郎朗、李云迪、陈萨等,逐渐与世界级钢琴大师看齐,越来越多的琴坛新秀开始崛起,在当今世界的钢琴文化中成为弄潮儿。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是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15年,赵元任发表了中国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和平进行曲》,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立下新的里程碑。1916年,中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萧友梅在留学德国期间也创作了《哀悼进行曲》《小夜曲》等钢琴音乐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并未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却为中国钢琴艺术创作首开历史先河。这时期的作品,还是尝试性的,对外来技巧尚处于学习、模仿甚至硬搬的阶段。有的将中国曲调配上欧洲和声,有的曲调也受了外国音乐影响,欧洲的音乐技术规范还束缚着中华民族气质的表达。之后不少歌曲的钢琴伴奏,利用欧洲古典和声,发挥了钢琴多声思维的特长。但和弦本身的东方色彩,可说是对中国风格的一个探索,如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的一些歌曲伴奏。黄自上世纪30年代初写的钢琴伴奏,其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深刻。他的《思乡》《山在虚无飘渺间》和《玫瑰三愿》,都是真挚、细腻的多声思维。他的《春思》使用了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是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这首曲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首曲告诉人们,欧洲音乐技术理论可以和中国音乐实践相结合,但必须以中国的审美给予消化,只有这样,才可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质。《牧童短笛》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优美、质朴、明朗之中凝聚着中国式的诗意和情趣,它的美源自民族艺术。

从新中国成立到“”前的十七年间,公开出版的各类钢琴曲有360多首。其中有丁善德的《新疆舞曲》、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曲》、汪立三的《蓝花花》等,都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还有《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富有新时期社会气息的作品。然而,由于此时钢琴艺术的发展较局限在中国传统音乐理念和特点之上,因此,作品尚未能充分发挥出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未能很好地进入真正的“钢琴思维”。60年代后期,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的改编成功,是这时期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亮点,该曲至今仍风靡世界。

20世纪中后期,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作品层出不穷,如王建中的《彩云追月》、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特别是何占豪、陈钢的《梁祝》钢琴协奏曲,将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享誉中外。另外,还有运用现代“钢琴思维”理念谱成的实验性作品,如王建中的《诙谐曲》、赵晓声的《太极》等,使中国钢琴艺术发展进入了国际化发展阶段,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

上一篇:论品牌形象的战略过程 下一篇:小议地方发债规模的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