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媒,唤起中职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时间:2022-03-17 10:26:40

以“美”为媒,唤起中职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摘 要:中职语文课堂沉闷、低迷,实效性差。中职语文课应借助审美步骤,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中,重拾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以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审美;中职语文;学习兴趣

时下,任凭中职语文教师在台上或兴奋得手舞足蹈、或着急得吹胡子瞪眼,台下学生却依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或窃窃私语,或手机QQ、玩游戏,或干脆伏台呼呼大睡。究其原因,有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缺乏语文学习的信心;也有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单薄,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对之提不起兴趣;还有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差,要求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实用写作、口语训练等“写”和“说”的课,甚至公然把实用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文学欣赏等课程杂糅一块替代语文课,削减语文课时,造成语文课顾此失彼或只能蜻蜓点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要重提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以“美”为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爱美是人之天性,语文教材中俯拾皆是的审美素材,为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能

“爱美是人之天性”(席勒)对美的追求不限性别年龄和文化水平高低的,生活只要是美的我们就会瞪大眼睛、打起精神,照单全收。我们现在的中职生是不乏追求美的,他们从来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愉悦自己的机会。一个帅气潮流发型;一件外型很酷、款式新颖西服;一副“可爱”得只有镜框的眼镜,都会让他们津津乐道、兴奋不已、辗转不眠。而我们中职语文教材中文粹精华就如粒粒珍珠,入盘听其声如绕梁不绝之神曲,展其色如日月之光华不散。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可以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作为一份愉悦、震撼学生心灵的审美素材。

二、审美步骤为生动有趣的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

审美作为一项愉悦自己、完善自己的活动,它最开始是人们自发自觉的。原始的民族忍受着肉体上的极大痛苦来痕和纹身,现代人风尘仆仆不远万里去观赏各地的自然风光,执著的艺术家耗尽一生心血只为创作出一份可能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作品,时髦的女宁愿省吃俭用也要购买扮靓自己的脂粉和时装……如此等等。我们不禁要想:中职语文教师,何不把语文课调成一个个的审美对象,让我们的学生一起去感爱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呢?

1、感受美

俗话说,“人们感兴趣的正是他们所缺少的。”现在的中职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其中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感受语文课美的能力。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美育素材,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挖掘利用,在教学时,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借助于我们的听觉、视觉,引领学生去感受所学文章的整体美感和内在意蕴。正是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进入教学过程,尽情的享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的美好心境,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变换方式,引领学生去感受语文课的美。

比如在教授《黄山印象》(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时,我先是找来有关黄山风景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在学生学习这首诗之前,对黄山的松、石、云、泉之奇丽景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当美妙的音乐响起,画面中那姿态各异的松树、奇形怪异的石、翻腾的云海、沁人心脾的温泉,看得学生直呼过瘾,纷纷表示暑假想去黄山游玩。在随后的课堂讨论中,大谈自己到过的名胜古迹,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水到渠成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再比如,我在教授《爱情诗两首》(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按常规的诗歌教学模式(朗读――正音――讲解――背诵),而是策划了一次爱情诗歌朗诵会。情窦初开的中职生非常感兴趣,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这两首诗,还通过网络找来了许多爱情主题的诗歌。有罗伊・克里夫特(爱尔兰)的《爱》,有陆游的《钗头凤》和唐婉回陆游的《钗头凤》,有王维的《相思》,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甚至还有偶像组合“小虎队”的歌曲《爱》等等。看着同学们夸张的手势、涨红的脸、羞涩的表情、生涩的配合,听着他们或铿锵有力或缠绵沧桑的语调,诗歌欣赏中外在的辞采、声律和结构,内在的意境和神韵不敢说他们全理解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但全班同学在听诵、观演的过程中,激起的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对自主、平等、健康、向上的爱情观的认识和认同,还是让人满意的。

2、鉴赏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审视,缺少鉴赏。

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有较强的自主性,他们喜欢对身边的事物发表议论,或评头论足、或指指点点,甚至还想加入其中进行体验和尝试。因而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把审美的第二步骤:鉴赏美,引入教学,让学生或对一首诗进行评论,或对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进行评论,或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评论,尽可能将课文中诸多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鉴赏美尝试,从而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产生浮想连翩的效果,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讲授话剧《雷雨》(语文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充分预习,弄清各角色身份,揣摩角色个性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我与五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表情、有动作地进行朗读,其余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并对角色朗读者进行朗读技巧、角色定位及情感把握等方面的评价,从而把学生带入了审美的再创造阶段,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创造美

通过对语言艺术美的感知和品味,学生有了美的体验和感受,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语文教学还应借助审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艺术实践,从艺术创作中提升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笔者在教授《项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根据课本的部分情节,自导自演了一段精彩的短剧外,还设计了续写练习(玛蒂尔德忽然得知丢失的项链原来是假的,心里会怎样想?她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请你续写《项链》结局)。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展现的机会,他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表演的机制,让学生有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机会,发挥学生创造美、展现美的才能,也是重拾学生自信,增强语文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如在戏剧教学中,在那些人物不甚复杂,矛盾冲突尖锐、场景、时间相对集中的小说或小说片段的教学中,我常指导学生独立地改编、排练、表演课本剧,把课堂变成舞台,放手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审美这一课题,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审美活动中,从升华他们美的情感,培养他们美的想象,激发他们美的发现,展现他们美的创造入手,就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实现中职语文的教育目标。

参考书目:

[1] 《现代美学原理》王杰,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2] 《蔡元培美学文选》,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

[3] 《美育书简》席勒著《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9月版

上一篇: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从二战后到当代日本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政府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