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课堂教学的问题反思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

时间:2022-03-17 09:37:09

从高校课堂教学的问题反思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教学课堂出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提出了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培养方案 教学方法 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最近几年里,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聆听了全校各个专业上百节课,总体感受老师们备课认真,内容充实,讲解透彻,教学效果良好,他们为学校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整个高校课堂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不深刻。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讲究“新”与“深”。曰“新”者,乃发前人之所未发,创新是也;所谓“深”者,乃言前人不能言、不敢言,深刻是也。隔靴搔痒是平庸,鞭辟入里是深刻。古人有云:“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最多的信息。这个“多”,绝不只是数量上的“多”,而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多”。如何达到“质多”的目的?我们认为主要在于课堂教学要深刻。讲课不新,则多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论;讲课不深,则是平庸无奇,人云亦云。

这种现象,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普遍些,文科类教学比理工类普遍些。年轻教师是因为经验不足,年长教师则是钻研不深。文科类比理工类普遍则是学科性质所决定。在听课中有一个现象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先后听了多个数学老师的课,几乎都很优秀,而其它学科就参差不齐。何故?数学不懂就不懂,而文科类不懂也似乎能懂,比如中文教学,是:“什么人都可以当中文老师,什么人也当不好中文老师。”因为文科类的教材,谁都能读懂七、八成,教师即使不用心钻研教材,照本宣科也完全能对付几十分钟,数学则不然。说什么人都能当中文老师,是说只要认识字,便可去读课;说什么人也当不好中文老师,是说若深入其中,搞懂弄透,并有自己新的感悟,从而给学生深刻的启发,则绝非易事。

二.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的因素很多,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艺术活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也许一般人会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与人才培养方案实在没有太多的联系。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知道,所谓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确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实施,都必须统率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下;而反过来,人才培养方案也必须根据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来确立。比如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要求,我们应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学生专业面。同时还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变“满堂灌”为“启发式”、“讨论式”,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等;总之,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都或多或少反映了现阶段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某些缺失,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各个学科的互相渗透,使得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必须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

那么老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认为贵在三点:一是不能锱铢必究,应有正确的舍弃,授课一定要舍去芝麻,方能捡到西瓜。二是要解决关键问题,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三是要针对学生个性,既要舍弃教材之“多余”,又要补充教材之“不足”。教师上课,犹如一人在屋,老师引导前行,然而,前进一步乃至十步,效果没有太大的差异,关键是站在窗前,教师能为学生戳破窗户那层纸,使他们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许多教师,指导学生在房子里运动,实在算是高手,可就是最后那一层纸不能捅破。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诚如是也。

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水平,对规范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同设计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决定企业产品质量那样,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关系着学校办学的水平和生命。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毫无疑问,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较为成熟科学也切合时代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个人认为,依据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的培养方案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

第一,重视基础学科的教育。所谓基础学科,是指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一般多为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基础学科的定义是:基础学科的研究目的是获取被研究主体全面的知识和理解而不是去研究该主体的实际应用。

由于中国目前大环境的影响,社会“重应用科学,轻基础学科”的趋势已成为燎原之势,而许多有识之士已指出这种现象的诸多弊端。如《视界》主编李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办大学关键是大学理念未能廓清。他说:“近些年,在中国的大学中,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实用性学院的地位普遍被提得非常高,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在世界各国,大学的核心都是文理学院。”显然,文、理二科是基础学科,没有坚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其它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是真正优秀的。2001年,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求是》上撰文,特别指出“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2003年6月5日《北京大学学报》上,有该校副校长王义遒撰写的《科学要自觉请人文来指引》一文,文章批评那些蔑视人文的科学专家:“这些人,或许能在自己领域取得一些成就,却难以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成为开拓一门学科,乃至推动整个科学发展的大师。”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在上海作了题为《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位序》的专题报告,也同样指出当前中国大学里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现象,金先生认为这种状态极不正常,认为“人文教育在整个大学知识结构里面,应该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第二,科学地开设选修课。就本科院校来说,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有些选修课是为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有些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还有些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某一方面的才能。选修课开出的情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与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尽管大部分高校已开出较多的选修课,但总的来说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专业不平衡,这实际上是全校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二是选修课设置不科学,不是学生必要的内容;三是有的选修课只是本专业某一课程内容的改头换面,了无新意。因此,我们应在选修课课程上大做文章。总的来说,要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尽可能多地开设出优秀的选修课。事实上,本科院校博士以上学历与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数量不少,这些教师都是可以开设亦是应该开设选修课的基本师资队伍。如果每个人开设一门,则全校选修课可达数百门之多。开设选修课应该是一个任务,学校应要求教师个人科研方面应该首先考虑选修课的开设。另一方面,多开设不是滥开设,任何一门选修课的设置必须要遵循一条最根本的原则,那就是一定不能与其它课程有内容上的重合。选修课是一门完全独立的新课程,绝不是对另外一门课程的阐释与补充。

第二,选修课一定要具备对学生有较大的收益的内容。或是介绍时代前沿理念,或是本学科某一重要理论,或是对学生的通识教育;那些不痛不痒,平庸平淡的选修课坚决不开;那些人云亦云、学生完全能自修的选修课坚决不开。只有这样,选修课才能达到向学生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的终极目的。

总之,当今时代既是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艰难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其教育思想观念最直接的体现,他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休戚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断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孔兵兵,赵永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黑龙江教育,2009(3):75-77.

[2]雷金火,曹大文,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116-118.

[3]李浪,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提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31)6:132-134

[4]付瑞国,张立新,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改革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0)4:85-88.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教育改革项目:商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杨刚,湖南商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博士,副教授;刘晓林,湖南商学院文学院教授。

上一篇:在音乐中享受快乐 在快乐中感受音乐 下一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