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凝聚力

时间:2022-03-17 08:15:49

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心爱的学生,其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苦恼和自责。我深刻认识到,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方法与模式,“爱”――首当其冲。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女一样,给予父母般的关爱,他们就会倍感温暖,班级就产生了凝聚力。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既要有母亲般的挚爱,又具有榜样的魅力,更兼长辈般的宽容和理解,这样就会产生凝聚力,就容易吸引童心,雕塑灵魂,也就能为建设好班集体提供有利条件。

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学生,一般来说,存在着所谓的优等生、中等生、差生。所谓差生,即是学困生或厌学生,但他们都有可塑性。其主要表现有几种情况:一是学习有困难,成绩差;二是思想落后,行为习惯差;三是不愿意学习,厌学。优生则相反。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则叫中等生。由于中、差生的种种不良表现会影响到班集体,这些学生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

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进行实质性的素质教育。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何谈素质教育?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所谓“中差生”,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父母般的厚爱,以爱感之,以此推动班级的建设,汇聚成集体的向心力。

我在班级的教育管理中,积极寻找中、差生产生的原因,积极找到他们的优、缺点,以优点激励学生,“以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可塑性,他们都有积极的、向上的追求心理;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都应享有关爱和支持,特别是差生,同样也应该享受到“优秀学生”在教师那儿得到的爱。

转变差生,做到以情动人,晓之以理。对待他(她)们应给予父母般的爱,同龄人的理解,朋友间的帮助。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曾有一个名叫李阳的男生,学科成绩中下等,不喜欢与人沟通,更是不喜欢与女同学交流,更严重的是动不动对同学就拳脚相加。发现问题后,我没有直接去他家,更没有粗暴的训斥或简单地请家长,而是到他的邻居家了解其家庭情况――父母离异,母亲改嫁,这个同学从两岁就失去母爱,性格刚烈,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宽容、体贴人,从不为班集体多做事。掌握这些情况后,我首先考虑到的是应该给予其母亲般的挚爱,课堂上时不时有意识地弯下腰,头对头地看他做作业,有时抚摸一下他的头或手,顺便说“冷不冷呀,小阳”,摸着衣服就说“天气见冷了,不要忘记加件衣服”。他抬起头看着我微笑。在此基础上,我以有事为由,经常让他到我的办公室,与其交流、谈心。通过交谈,让他理解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人必须积极向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随时创造机会让他发挥才能。有一次,我对他说:“班上开一个主题班会,题为‘学生自我评价’,让人人发言,但老师担心同学们不发言,你能带头为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结果班会开得很成功,李阳同学也得到同学的称赞。李阳同学从此以后判若两人,男女同学都能和谐相处,乐于帮助人,到六年级时,全班同学一致推选他为班长。有一天他把我无意中叫成了妈妈,我在欣慰的同时感到母爱的伟大。

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给予“真爱”,包容学生,就一定会产生凝聚力,一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不断转变、进步、发展。

(作者单位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王官学校)

上一篇:做一个“善变”的语文教师 下一篇:爱心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