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艾滋病合并结核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影像学分析

时间:2022-03-17 07:57:20

120例艾滋病合并结核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影像学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肺结核并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患者的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120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症患者,对其胸部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肺部病变出现或原有病灶增多,影像学表现:位于两肺野75例(62.50%,),上叶和(或)下叶背段17例(14.16%,),右中叶和(或)下叶28例(23.33%,),形态主要表现为斑片状72例(60.00%,),大片状16例(13.33%,),磨玻璃样影10例(8.33%,),结节状或肿块15例(12.53%,),条索状7例(5.83%,),伴空洞22例(18.33%,),钙化11例(9.16%,),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69例(57.50%,),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57例(47.5%,),心包积液18例(21.6%,)。随访中,好转87例(72.50%,);未治愈17例(14.16%,),死亡16例(13.93%,)。结论 本病的影像资料特点多为弥漫性、多肺叶性病变,病灶形态多样,空洞及钙化少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见多伴有液化坏死,通常会出现胸腔积液伴心包积液,在进行抗结核与抗病毒治疗后大部分病情明显好转。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免疫重建;影像学

艾滋病是一种由HIV病毒引起的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进行攻击,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若两者同时感染则会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使病情加速发展,导致患者快速死亡。在临床中通常选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配合抗结核疗法进行治疗,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修复免疫系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在免疫重建的过程中机体会对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致病原出现炎性反应,在临床中称为免疫重建炎性综合症。本院将选取120例艾滋病合肺结核并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患者的影响资料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120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的胸部DR及CT资料,120例患者年龄平均为31.6±21.2)岁,女性46例,男性7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市疾控中心进行诊断且诊断明确。所有患者均予行HAART治疗,患者在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状况,体温38~40℃。

1.2诊断标准 ①AIDS和结核病的诊断: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制订的《艾滋病诊疗指南》与2001年《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户》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1]。②IRIS诊断标准:均符合"艾滋病病毒相关IRIS国际网络研究组织"(INSHI)提出的IRIS诊断标准川:①HAART后出现反应:正在接受HAART且出现病毒学应答,HIV-RNA病毒载量下降;②HAART启动后感染或炎症状况暂时或一过性出现临床恶化③症状不能由如下几种情况解释:?HAART前己知并成功控制的感染,在病程预计时问范围内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治疗失败依从性不佳[2]。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整理,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对病灶的好发部位进行统计。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2 结果

肺部病变出现或原有病灶增多,影像学表现:位于两肺野75例(62.50%,75/120),上叶和(或)下叶背段17例(14.16%,17/120),右中叶和(或)下叶28例(23.33%,28/120)。形态主要表现为斑片状72例(60.00%,72/120),大片状16例(13.33%,16/120),磨玻璃样影10例(8.33%,10/120),结节状或肿块15例(12.53%,15/120),条索状7例(5.83%,7/120),伴空洞22例(18.33%,22/120),钙化11例(9.16%,11/120),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69例(57.50%,69/120),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57例(47.5%,57/120),心包积液18例(21.6%,18/120)。继续HAART治疗后,好转87例(72.50%,87/120)表现为肺部病灶吸收或消失,淋巴结缩小,胸腔或心包积液减少或消失;17例(14.16%,17/120)肺部病灶基本相同,死亡16例(13.93%,6/38)。

3 讨论

肺结核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的机率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缺陷程度相关。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症状在临床诊断中相对困难,本病的临场症状并不典型,体征也不明显,且实验室检查为阳性的机率较小,因此影像学就成为检验本病的主要手段[3]。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胸部影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本院的120例患者中在进行HAART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感染反应,患者的CD4+细胞数有所增高,HIV病毒载体数有所下降。对患者的发病部位进行统计中发现,多数患者病灶部位均在两肺野处,少部分患者病灶部位位于右中叶和(或)下叶,另一小部分患者病灶则位于上叶和(或)下叶背段。

本病胸部影像特点是病变明显呈多元化改变,主要以血行播散与多肺叶受累为主,病变的形态、密度以急性炎性渗出为主要影像特征,其中斑片状影像较为常见,条索状影像以及钙化影像出现较少,纵隔淋巴结肿大伴坏死、胸腔积液比较常见。本病的发病机理与激活免疫应答有关[4]。在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中,HAART能够有效的阻断HIV病毒的复制,改善T淋巴细胞数量,但在治疗前期患者由于CD4+、CD8+细胞不断被激活很容易出现异常的免疫应答现象,导致感染情况加重[5]。在普通肺结核患者中其主要的免疫细胞为T细胞而在艾滋病肺结核患者中由于T细胞被破坏导致免疫状态被抑制,在进行HAART后会激活被抑制的免疫细胞[6]。此时胸部影像会出现广泛的炎性浸润病灶,主要呈现为片状,密度影较高,边界模糊不清,纵膈淋巴结肿大坏死、胸腔积液出现。治疗前患者胸部CT影像显示病变多呈现弥漫性分布,通常分布超过3个肺叶,且病变部位与常规肺结核病变部位不同。病变的形态以及密度呈现为多样性,其主要以粟粒影、结节影、肺段与亚段实变影多见,未有患者出现空洞现象,纵膈淋巴结通常会肿大液化甚至坏死,多数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现象。

综上所述,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胸部影像学表现呈多部位、多肺叶分布,肺结核不典型部位亦常见受累,常见多发斑片状、大片及结节状影,常伴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伴坏死,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发生率增高。影像学是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可以动态观察肺部病灶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林焕兴,叶演红,袁彩霞,等.艾滋病合并肺结核肺部影像学表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分析(附48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17(03):49-30.

[2]黄华,陆普选,刘水腾,等.艾滋病患者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0,15(06):72-73.

[3]王青,夏俊,罗泽斌.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7(11):111-113.

[4]卢亦波,宋树林,覃春乐,等.38例儿童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19(14):79-82.

[5]何颖竹.20例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中合并结核相关性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影像特点[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29(31):167-169.

[6]卢祥婵,李雪琴,欧汝志,等.AIDS合并结核感染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高危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09-15.编辑/王海静

上一篇: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临床分析 下一篇:社区临床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