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县 探索劳务输出新途径

时间:2022-03-17 12:43:32

邱县 探索劳务输出新途径

探索 劳务输出新途径

邱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李爱国说,邱县是个穷县。20万人,其中90%以上是农民。65万亩地,50万亩种着棉花。

一亩棉花能收入600块钱。大家想着地里的棉花,外出务工的愿望不是很强烈。李爱国说,2004年邱县劳务输出的总数大约3.5万人,其中有五六千人属于有组织的输出。虽然只有五六千人,但这也是李爱国慢慢学习、慢慢摸索,从无到有,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

首先就是“找人”。邱县人虽不多,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有四五万人。经过调查,李爱国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开发失地农村劳动力”,分区域、分行业,建立劳务输出基地。

李爱国的第一个“主顾”是从网上搜索得来的,那是2000年,天津的一家服装厂的用工消息吸引了他,他发去信函,对方每个工人只出350元,于是作罢。

转年,天津的那个企业变成了私人企业,更名“斯必得服装集团”,价钱也从350元涨到了400多元,而且管吃管住。李爱国的兴趣来了,他赶奔天津实地考察后送去了一批工人,但回来得很快,原因是没有技术,挣钱太少。

于是,李爱国想到了培训。

后来名扬津门的邱县“巧剪刀”,就在一个农家院里开始了最初的创业阶段。前不久,我们去了那个院子,还是那么简陋。因为农忙,人不算多,站在几十台缝纫机中间,显得很空旷。只有那面绣着“劳务输出品牌――邱县缝纫工”的锦旗,隐约触发着我们关于繁荣的想象。

李爱国很快进入了一个刚刚学会的流程:搜索可靠的信息,驱车前往察看,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确定不会产生拖欠工资的问题,然后回来做广告,招到人后送过去,然后还要做一次回访。

“最多的时候我们曾经一年花了4万元做广告。”李爱国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

除了做电视广告,李爱国还把典型事迹整理成影像资料,到村子里去放,同时印制了一批“传单”,赶集的时候就去街头散发。

如今,邱县的缝纫工已发展到近3000名。

李爱国有一辆普桑,说起它就像说起一个老伙计:“有一辆好车我什么都不怕。有一次在上海看一个厂子,突然接到电话说第二天开会,我晚上就赶了回来。它陪我走了很多路。”

每一条信息李爱国都要去亲自验证,为了保证务工者的利益。

虽然有的时候会失败,但情况还是一点一点好起来了。有一次听说山东劳务搞得好,于是就跑去看,回来以后上了电气焊培训的项目,与北京日上集团、青岛武晓铁塔集团建立了合作的关系。2005年,又向山东黄海造船厂输出了三百多名焊工。

“就是成本太高了。”

正在琢磨上新项目的李爱国,听说有人在上海干得不错,就亲自跑去询问。

“一千多吧,高的有拿一千七八的。”

李爱国去了上海,联系了300个人,但面试的时候刷下来30个。于是他又跑到昆山。

一天,两天,三天,第四天才全部安置完。

李爱国回来就搞起了项目培训。

“必须要培训。务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就业率就会提高,市场才可能越做越大。”

依托新东方技校,邱县通过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电子技术培训,有1400人在昆山富士康、微盟等电子企业成功就业。在2005年召开的“全省农村劳动力试点工作会议”上,邱县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以项目带动就业”试点。

“服装对技能要求高,但工资低廉;在北京、天津,月收入800就不错了,可在上海、昆山,保守的说也有1000元。”李爱国现在对开发昆山的劳务市场充满信心,准备继续扩大规模。

事情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很平淡,却实实在在。李爱国说,如果一定要说邱县的劳务输出工作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组织工作做得比较好。工人走的时候我们送过去,回来的时候派车接回来。老百姓信任我们。

上一篇:永年 三驾马车拉动劳务经济 下一篇:两个村庄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