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欣赏教学

时间:2022-03-17 10:34:20

试论中国画欣赏教学

摘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课堂作为传承国画艺术文化的途径之一,因此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新课程下的中国画欣赏教学入手,对教学进行分析与阐述,并结合古人对中国画的评论标准来探讨中国画欣赏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中国画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活动中的“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正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术作品感受、品味、欣赏的教学活动之一。

一、新课程下的中国画欣赏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欣赏是欣赏评述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中国画欣赏

小学生欣赏中国画最难理解并感受到的可能是中国画的气韵,而这恰恰也是中国画欣赏的核心问题之一。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画家创作的依据。儿童和成人在认识一件作品上虽有认识深度上的差异,但并非要因此另立欣赏的标准,我们教学工作者思考的应该是如何把六法论的内涵通过合理的方式,转化到小学美术课堂中,这就必须要讨论一下教学方法了。

三、小学中国画欣赏教学的方法探究

1.现行的教学方法介绍

欣赏教学的方法有许多,比如讲授法、呈现法、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故事讲授法

儿童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感情会兴奋、愉快、欢乐;如果没有兴趣,他们会产生厌恶、痛苦、烦闷等消极的对立的情绪。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举例来说,从中国画的内容入手,选择故事性强的作品进行欣赏。“讲故事”严格的讲是文学性欣赏,与美术作品更强调视觉形式欣赏还是有距离的,但对于初步接触中国画的学生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欣赏,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真实地建立起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幅抽象的作品在学生们面前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2)情境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情境教学法引入美术教学活动后,可以改变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步骤,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有选择性的创设音乐情境、引入社会情境,使孩子们愉快地在不同题材的美术活动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语言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画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采用美术与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其他教学方法的探究

(1)利用博物馆进行教学

博物馆的美术教育在典雅优美的艺术氛围中,以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人在宽松的环境中接受高品位艺术的潜移默化的濡染。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固然能使人赏心悦目,但只有站在原作前,儿童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才会兴奋、激动,获得强烈的印象。在原作面前,儿童的眼睛能够触摸画面,想象作者一笔一划作画时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可对古旧书画有一种亲切的直观认识,还能感受了解到中国画装裱艺术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如果再去展览大厅看画展,更能体会到展厅布置对中国画的欣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中国画原作比印刷品要大,尤其是当儿童去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惊叹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画家精湛的技艺。博物馆中陈列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品上面描绘的图案都有其独特精致的方面,它们同样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对学生来说欣赏这类工艺品又是一次美的体验与感受。

博物馆的学习有整体浏览,有针对某一作品或某一画派、某一时期、某一画家、某一题材等多种欣赏目标而进行的参观,参观前学生应有充分的准备,有对作品的前理解。美术作品是学生理解的对象。在理解活动中,接受者首先必须对美术作品的类型有一定的熟悉和相应的知识,其次对美术史的发展,各个时代美术作品的题材、风格、思潮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相互影响等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一定是从教师那得到的,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或网上搜索来获得答案。这样,在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时,就能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前理解的背景上来进行。最后,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感受和理解,同样也会作为前理解的一个重要部分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中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积极的引导,恰当的鼓励。那么当学生走出博物馆的时候,他们是有所收获的。

(2)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当地有哪些有名望的中国画家。课堂上可以讲述当地中国画家的生平,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他的作品。课外还可以参观画家的故居,知晓他生活的环境,从而有助于理解他创作的来源及意图。本土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应将其最大化、最优化的运用于美术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洪丕谟.点击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4.

[3]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杨海威.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国画欣赏教学[J].发展,2008,(12).

上一篇:童心绽放,“涂画”也精彩 下一篇:意象油画与江南地域的文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