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

时间:2022-03-16 09:46:41

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

《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交叉学科,是以客观经济系统中具有随机特征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用数学模型方法来描述具体的经济变量关系,为经济计量分析工作提供专门的指导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一门边缘科学。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计量经济学》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课程内容涉及到许多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在第一眼接触到教材的时候,往往容易被众多的数学公式所吓倒,在还未学习之前就容易形成一种对该学科的畏惧心理。

(二)部分学生认为学科的实用性不强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念更多地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也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校学习期间更注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计量经济学》相对于某些学科来说,由于其较强的数学性而被一部分同学认为空洞、深奥而无实用价值。

(三)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统计学知识欠缺

由于本校学生是二本生,在进入大学时,大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都较差,再加上大二时的《统计学》知识也掌握得不牢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四)部分学生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很多同学比较注重学习的结果――期末考试成绩。因此,他们往往不太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是寄希望于任课老师的期末考前复习,以突击的方式去应付考试,期望能够过关就可以了。

(五)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欠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计量经济学》本身的数学性较强,在与学生的谈心中,我了解到有部分老师本身的经济学知识不强,再加上教学艺术欠妥,在授课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学激情,因而造成了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产生

了对该课程的厌倦情绪。

二、强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助过程,对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几年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在分析教师和学生双方原因的基础上,我认为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必须实践教学改革。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手:

(一)教师做好教学前的引导工作,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教育的工作既是教书,更是育人的工作。针对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畏惧心理,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可以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引导的时候主要强调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方法技巧以及《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等内容。从而在正式学习之前就消除部分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教学中多使用案例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外因起辅助作用,而内因才是起主要作用的。《计量经济学》的很多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材对概念的解释也比较专业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以具体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来讲解相关概念,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地接受相对枯燥的概念。

(三)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串联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是在大三时开课。它与《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经济数学》、《概率论》等学科都具有较高的关联度,而这些课程往往是在大一、大二开设,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连贯性把握不够强,容易出现在学习中脱节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要进行串联,让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这样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化的知识。

(四)改革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艺术化

大学里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往往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容易让学生疲倦、甚至厌倦。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推销员的角色,既注重对推销品的宣传介绍、演示,也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比如,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把握程度、了解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感性认识程度;每一次课给学生留下5―10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向我提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个性化教育

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是文理科兼收的,学生的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视同仁,往往会产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状况。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的难易程度上,我取其中,基本做到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听懂。在课堂之上,我是教师;在课堂之下,我跟学生做朋友,让“吃不了”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向我提问,给“吃不够“的学生我另外布置学习任务――有一定难度的参考资料。

(六)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紧密结合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等教育者职责所在。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学生直接理解和接受相对较困难,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上机操作相关软件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一学期,我都要安排一定的课外调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去感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也实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紧密结合。

(七)改革课程考评机制,实行全方位考评

传统的教学考评机制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这将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建议在对学生期末考评时,运用综合考评体系,志在建立一套能够对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进行综合测评的考评机制。初步的设想是在期末总分确定时,增加出勤率、回答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比率,适当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率。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实践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助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我相信在教师和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的基础上,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消除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畏惧心理,树立起愉快学习的理念,一定会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与学的双赢。

(冉丛波,1968年生,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论新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整合与构建 下一篇:创业教育与创业型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