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洪灾说变化

时间:2022-03-16 12:30:32

我出生、成长、工作的乐平市,位于鄱阳湖滨、乐安河畔。历史上洪涝灾难频繁,曾经流传这样一首民谣:“百里乐平农民苦,洪涝灾多农民忧,耕地多是望天丘,十年栽种九歉收。”说奇也奇,说巧也巧,在我出生、参加工作、退休的个人三个重要时期,遇到了三次特大洪涝灾害,灾情极为严重。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救灾工作不同,灾害的后果却完全两样。

第一次是在民国24年(1935年),我出世不久。小时常听母亲说,那年乐平发生了一次前所未见过的大洪水,大多数农家颗粒无收。我长大后,查阅到历史资料有这样的记载:“民国24年6月,乐安河发大水,洪水漫过城里大片屋顶,船都划到街上来。7月份又瘟疫流行,仅里汪、港口二村就有100多人丧生。灾后,许多人家饥寒交迫,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困难重重。”

第二次是解放后,我参加工作不久。1954年7月1日至18日,乐平连降暴雨,全市半数以上乡村和城市三分之一的街巷浸水,淹没农田16.7万多亩,冲倒房屋千余间。党和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抗灾救灾,灾后没有死人和逃荒要饭、瘟疫流行的现象。这对许多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来说,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事情。

第三次是1998年,我从景德镇市委退休回乐平定居不久。那年,全国从南到北出现大洪灾,乐平连遭“6・17”、“6・26”、“7・24”等6次洪水袭击,特别是“7・24”洪水,乐安河水位高达26.69米,超警戒线4.19米,为近百年来的最高水位。全市被洪水围困的村庄达545个、人口18万余人,受淹农田20多万亩,倒塌房屋8230间。面对这世纪之灾,广大干群英勇无畏地与洪魔展开了搏斗,把灾害损失减到了最低限度。灾后,党和政府领导大家迅速开展生产救灾、重建家园,抢修水毁工程、机电设备、排灌设备,扩种二晚、杂粮、蔬菜。结果,这一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还比上年增长9.1%,财政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220元,保持了历史最高水平。

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新旧社会三次洪灾两重天。正如百姓夸奖的那样:“千好万好社会主义制度最好,千亲万亲共产党最亲。”

上一篇:退休,明月清风共我 下一篇:追赶南昌起义部队的毛泽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