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

时间:2022-03-15 09:55:31

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高考的重要题型,也是难度较大,考生易丢分的题目。其实,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基本上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这三个角度来设置的。据此,笔者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主观题的设题规律作一些探索,并总结出相应的答题特点,以期对我们的高三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从概念把握、句义理解、主题提炼、形象概括等方面设题,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结合设题;题目一般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概念类

1.典题选粹

(1)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2)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2012年四川卷《柴火》)

【答案】生活物资,家力的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2010年江西卷《饮一口汨罗江》)

【答案】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词语内涵角度设题。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方面的内容。有时须借助表现手法来理解词语的内涵,如第(1)题运用了比喻,第(2)(3)题运用了象征。

3.相关知识解析

①明确“概念”的特点。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②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是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第(1)题的“绝顶”主要是比喻义,第(2)题的“柴禾”就包含了象征义,第(3)题则为指代义。

③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容概括,如第(3)题的“渔翁”;后者则须紧扣全文内容提炼,往往涉及文中的主旨。如第(1)的“绝顶”和第(2)的“柴禾”等。

(二)句义类

1.典题选粹

(1)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

【答案】①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2)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

【答案】①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②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3)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答案】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句子内涵角度设题。类似“概念”类答案,围绕“是什么”、而非“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来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句子是否含有深层的含义。

3.相关知识解析

①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虽是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但并非句中的每个词语都是“重要”的,应抓住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揣摩。如第(3)题,只要抓住“沉静”和“啮碎”这两个关键词语,就可以由表及里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

②明确句意的类型。一般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即句子的基本义,不难把握。深层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概括义,即对某些文段或全文内容的概括;(2)比喻义,即采用比喻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义,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如第(1)(3)题;(3)哲理义,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含意;(4)象征义,即象征的本体意义,通过分析象征本体的特征去探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本意,如第(2)题;(5)双关义,即包含表面义和隐藏义的句子,隐藏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三)主题类

1.典题选粹

(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2)文章第B1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

【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2009年江西卷《木车的激情》)

【答案】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侧重考查概括文章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类答案,语言要简洁,层次要清晰,有时可分要点作答;概括主旨类答案,有时可采用“通过……抒发了阐述……”的模式。解题时应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能对我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起重要作用。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2010年上海卷《天目山》)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角度设题,要求指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并作分析说明。解题时须先说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手法的具体体现。(此类题目一般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题,前一问一般回答“写什么”,后一问回答“为何这样写”)

3.相关知识解析

散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较为复杂,我们只能选择某个角度大致把握:(1)表达方式:记叙(倒叙和插叙)、抒情(直接和间接)、议论、说明和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景物描写等);(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3)其他:象征、抑扬、白描、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铺垫、伏笔、设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人称,等等。(注:“其他”表现手法有的是表达方式的“细化”)

三、从“为何这样写”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语句的品味,形象的赏析和艺术的效果方面设题,有时会和“写什么”综合设题。题目突出文章写作的“作用和效果”。

(一)语句品味类

1.典题选粹

(1)“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

【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2011年山东卷《审丑》)(附赏析句子:①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②心坠得他累。)

【答案】第一句: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表现曾老头的貌丑。第二句: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3)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2012年四川卷《柴火》)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角度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须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侧重说明该句子的表达效果;所考查的句子一般含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须借助相关的表达技巧知识赏析。

3.相关知识解析

①“重要语句”一般有两种:一是在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二是内涵丰富包含作者情感或思辨的语句。对于有深层含意如哲理义、比喻义、双关义的句子,应在纵览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双关义还须根据语境和话者的用意来揣摩)

②“写什么”中的“句义类”题目考点是句子的内容;“语句品味类”的设问重点则在“为何这样写”,表述重点在写作效果方面,如上述题目。因此在回答句子基本意思或采用的表达技巧后,须着重说明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丰富情感。

(二)形象赏析类

1.典题选粹

(1)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2年新课标卷《马裤先生》)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①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②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③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答案】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有时跟“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问相结合,要求赏析作品中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解题时注意在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侧重回答形象在小说中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3.相关知识解析

①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等;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安排以及表达技巧的使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能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一般来说,这种魅力需通过欣赏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才能获得。

②“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形象“是什么”,即形象的特点;“为何这样写”中“形象欣赏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为什么”,即这样塑造形象的艺术效果。

(三)写作手法类

1.典题选粹

(1)简析第3段中的“抓药”细节。(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2011年江西卷《晚秋》)

【答案】①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②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3)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2011年湖南卷《想飞》)

【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设问类型一般有明问和暗问两种。明问:告知表现手法的名称或范围,要求说明或分析其好处或作用,如第(2)、(3)题。暗问:先要揣摩具体的写作手法,然后再分析说明表现手法的作用或效果,如第(1)题。

3.相关知识解析

①跟“怎么写”中“手法类”相比,该类型设题侧重回答“为何这样写”,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如第(1)题的“表现了……”“再现……”,第(3)题的“有利于……”等。

②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对比: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使形象鲜明。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本体的特征。抑扬:突出强调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照应:使文章整体感强,突出主题。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倒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使文章产生悬念,更引人入胜。插叙: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上一篇:优化小学数学活动策略 下一篇:韩语写作教学中“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