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3-15 07:23:56

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 当前,高校教师已成为慢性病高发人群,教师的健康状况应引起高校各领导高度重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西安某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体检结果的发病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最后了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摆正心态,平衡工作健康关系;加强体育锻炼;关心教师,学校行政管理落实到位。

【关键词】 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分析;对策

一、意义目标

高校教师是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脑力劳动群体,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随着高等院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繁重压力正侵蚀着他们的身体与精神,“过劳死”已不是个例。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高级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促进健康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凭借学校医疗保健资源的优势,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信息网络和医疗服务为一体,为高校人才建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周密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以保障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西安某工科院校,教职工人数多、学历高,男女比例约为3:2。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校教师(含科研人员)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7份,有效率为91.7%。以此数据中917名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8名,女340名,年龄35~65岁(45.52±8.05),职称:教授82人(8.94%),副教授244人(26.61%)、讲师308人(33.6%)、助教283人(30.86%)。

(2)调查依据。本研究采用汇总分析2015年度教职工的体检数据,结合问卷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半年内患慢性病状况和健康评价。

健康体检项目涵盖三类: 一般检查[即基本信息建档: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患病史];体格检查(内外、D科和放射检查,超声、心电图检查。);化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ep cytologictest,TCT)。

(3)研究方法。本研究查阅课题相关文献20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在理论方法上作了充分准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本研究中的所有原始数据采用EXCEL2015处理,以及调研报告。其中分类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

三、结果

依据参与健康体检的教师,通过内科、外科、透视、B超、心电图、化验等统计结果显示,体检结果一切正常的教职工仅仅占总人数的34.8%。较高比例的教职工濒临不同程度的患病危险,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应引起高度重视。917例高校教职工按患病率的顺位排序,取其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11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透视、心电图异常患者:为20.44%。高血压患者发病率为18.57%;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为9.46%;胆固醇高、血糖高: 32.03%、15.19%;教师身体各种疾病检出率如此之高,令人担忧。

不同年龄段教师在心血管病、心电图异常、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病率示意图,参见图1。

从工作性质来看,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既要教学,又要做科研,创造性强,工作要求高,压力大。由于工作压力大,近七成教工在工作中有超负荷和体力透支的现象。

四、结论

1、教职工患病原因

(1)高校教师属于亚健康高发人群。中年高校职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教学、科研任务重以及家庭问题、社会压力无处不在,习惯性的熬夜、失眠势必影响休息,长期疲劳睡眠缺失导致机体激素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因此高校教师正在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职工的患病高峰期大都集中在40~60岁。

(2)不良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疾病的产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个人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无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脂高蛋白的摄入,饮酒吸烟都会促成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病可能性。

教职工为了完成沉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通宵备课、熬夜搞科研成常态,睡眠缺失、依赖抽烟、喝咖啡等解乏的不良习惯和电脑辐射污染极易导致教职工健康面临着亚健康的恶性循环。现代生活方式便捷、高效,体力活动极大减轻,毋庸置疑,这是导致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导诱因。

(3)工作压力过重。问卷调查显示,工作压力无疑是教职工亚健康的主导因素。高校环境人才济济、知识更新快、竞争剧烈、收入待遇不均。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教学改革给教工带来极大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健康。

高校里不乏985、211毕业的高端人才。学历、职称的高低进而影响经济状况、社会待遇、能力认可,进而影响职称的晋升、国家基金、青年基金等奖项的评比。本科、硕士的教职工压力更大,读博进博士后站的渴求急切,导致亚健康状况更显著。这些恶性工作习惯直接侵蚀着教职工健康水平。

2、健康对策与建议

作为耕耘在一线的高校教工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目标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衰。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的体质健康而致力于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高校教师自身要提高健康意识、及时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心态。

(1)摆正心态,平衡工作健康关系。教师本着工作与健康的完美平衡。教师育人敬岗爱业完成本职工作,同时摆正心态对自己健康负责。健康意识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学会减压化解情绪,调节认知修正理念,摆正强健的体魄与心态。

(2)加强体育锻炼势在必行。高校教师是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脑力劳动群体,好静恶动,体育活动极少。传统性格下的不良习惯自然影响身体的健康水平。中年教工身体结构和身心机能、功能日渐减退,只有坚持体育锻炼,强化健身意识,才可保证强健身体。

(3)学校行政管理落实到位。广大教职工是高校的主体,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离不开教职工的付出与努力。单位各级行政组织、工会部门都要时刻关注教工的身体健康,致力于改善教工工作条件,定期对教工体检,防患于未然。广泛开展趣味、宽松氛围的体育活动和赛事,陶冶情操,强化参与。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以此提升教师健身意识和强健体魄。最终保证教学、科研、健康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勇. 安徽省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460~461.

[2] 苏静.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5)27~29.

【作者简介】

宋晓华(1984.03-),山西忻州人,研究生学历,任职于西安科技大学资后处,初级工程师,从事职工医保的管理工作.

上一篇: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概预算编制问题 下一篇:工业经济开局良好 向好基础尚需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