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2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3-15 03:02:45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23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23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中术后处理方式、胃肠道重建方式等均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对该病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仍需手术。

[关键词] 胃大部切除术;胃排空障碍;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6.6+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0(c)-166-02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胃窦部癌、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常应用的手术方式,部分患者可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一旦发生,可导致患者长期不能进食,影响患者恢复。对本病认识不足,缺乏处理经验,常导致诊断失误,对患者进行再次手术,增加了患者痛苦。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本院1995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23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35~81岁,中位年龄为64.7岁。因胃溃疡手术者9例,因十二指肠溃疡手术者7例,合并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手术者3例,因胃癌手术者4例。术前合并贫血者4例,合并低蛋白血症5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术后继发腹腔感染者2例。23例患者均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胃癌同时行淋巴结清扫,重建方式选取BillrothⅠ式吻合重建7例,行BillrothⅡ式吻合重建16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23例患者术后3~5 d恢复肠功能,拔除胃肠减压,于进食后2~3 d或由清流食改为进半流食后,出现中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可合并反酸及嗳气等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混杂有食物及胆汁,可同时伴有顽固性呃逆。呕吐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但再次进食或不进食仍有呕吐,均再次行胃肠减压。持续胃肠减压每天抽出胃液量为600~2 500 ml不等,平均1 200 ml。查体可见中上腹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触诊有轻压痛,听诊肠鸣音正常或稍弱,可闻及振水音。应用泛影葡胺口服或经胃管注入,行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提示残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造影剂延迟排空,出口处无狭窄存在。胃镜检查可见残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胃黏膜及吻合口水肿,镜头均可通过吻合口至输出段肠段。

1.3 治疗

明确诊断为该病后,早期均禁食水,再次行胃肠减压,每天应用高渗盐水经胃管注入,闭管进行胃内冲洗。早期应用静脉营养或补液,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营养状态差者同时合用静脉营养。应用抑酸药,胃液抽出量多者应用生长抑素,减少胃液分泌。肌注胃复安,口服西沙必利等促进胃动力药,同时辅以针灸治疗。存在腹腔感染的患者做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保持腹腔引流通畅。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胃功能多可于术后10~45 d恢复,3例患者于55 d左右恢复。所有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而痊愈,无再手术病例。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精神因素、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变态反应、糖尿病、胃肠道重建术式、腹腔严重感染以及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术后机械通气方式等均可导致胃瘫的发生。该病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有研究显示手术后,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胃壁释放抑制性物质,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可阻止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抑制胃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减弱胃的蠕动功能[1]。此外,术中物的作用,及术后应用镇痛泵等也会降低神经的敏感度,使胃蠕动功能减弱。行BillrothⅠ式吻合的患者胃瘫的发生率较行BillrothⅡ式吻合者低,考虑可能与前者的吻合方式更符合胃肠道正常生理解剖结构有关。术中未保护迷走神经主要分支,亦可导致术后残胃因失去神经支配,失去张力,导致蠕动减弱或消失。术中和术后应用呼吸机,被动通气可抑制胃的正常收缩功能,同时呼气末正压呼吸也导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正常消化道功能[2]。此外,糖尿病可导致供应内脏的植物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使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3]。综上可见,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常是多因素导致的。

3.2 诊断

胃瘫主要是功能性疾病,应与术后继发的梗阻性疾病相鉴别,特别是炎性肠梗阻,胃瘫多于早期发生,而炎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1~2周后,发生后患者停止排气排便,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平片可无液气平面,但结合症状及查体,常可明确诊断。而胃瘫患者肠道功能常无受累,肠鸣音可正常。低钾也是导致胃排空障碍的疾病之一,术前缺钾未纠正,术中失血过多,术后补充不足,均导致胃蠕动无力,胃内容物反流,通过检查较易排除。只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胃瘫发生的原因,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可明确诊断。综合文献及笔者的诊断经验,如出现以下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已排气并拔除胃管,于进清流食后或由清流食改进半流食后,出现中上腹胀痛,伴呕吐,呕吐物为含胆汁的胃液,量大;查体中上腹略膨隆,有轻压痛,听诊肠鸣音正常,但可闻及胃振水音;持续胃肠减压每天抽出胃液量超过600 ml,常持续6 d或更久;无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提示残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造影剂延迟排空,但吻合口通畅;胃镜检查示残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胃粘膜及吻合口水肿,但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至输出段肠段;合并有基础疾病,如贫血、低蛋白血症及糖尿病等,即应考虑为胃瘫的发生[4]。

3.3 治疗

该病发生后,早期即应禁食水、行胃肠减压抽出潴留胃内容物,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可应用高渗盐水经胃管注入,闭管30 min左右,进行胃内冲洗,以减轻胃黏膜及吻合口水肿。禁食水后应早期应用静脉营养及补液,以纠正因胃液大量丢失导致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有条件者可经胃镜置空肠营养管至输出段肠管以下,应用肠内营养,耐受者可改为全胃肠内营养。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及胃酸可刺激胃黏膜,状态差者应注意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可应用抑酸药,胃液抽出量多者可应用生长抑素,减少胃液分泌。可应用盐酸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等促进胃动力药,同时行针灸,针刺足三里、内关等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穴位。有文献报道一例胃瘫患者术后应用保守治疗67 d症状方缓解[5-6]。因此,该病的治疗应持续较长时间,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防止患者情绪焦虑,对治疗丧失信心。大多数坚持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3~6周内都可逐渐恢胃蠕动功能,趋于好转,但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仍需手术,手术前应充分评估,慎重选择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蔡一亭,秦新裕.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6):338.

[2]秦新裕,刘凤林.重视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49.

[3]杨维良,赵刚,张新晨,等.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总结[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249.

[4]尹修才,李新成,董建伟.腹部手术后胃瘫34例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169-170.

[5]刘然,张晓峰,龚惠.胃瘫的诊断与保守治疗(附12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2,42(1):36.

[6]严建锋.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3):96.

(收稿日期:2010-08-12)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联合心理干预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观... 下一篇: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